菩薩道次第廣論(七)
頂禮菩提道次第歷代傳承祖師
菩薩道次第廣論
授課上師:喇大仁波切
口譯:勝義老師
主要內容:教授殊勝)
時間:
2008/9/5
(註:黃色色塊上的文字是原文。)
各位請看到第12頁,到12頁的倒數第四行。
|
|
|
|
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 |
|
|
|
|
這一段所說的意思是什麼?佛陀所開示的教法中,有所謂的契經、口訣以及教授等等,若認為這個不是教授,而另外去尋找教授,例如認為《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為教授,而佛所說的契經等非教授,只是為了開闢廣博的「外解」,什麼叫做「外解」,「外解」的意思是增長理論,增長智慧,也就是僅僅只是增長理論的智慧而已;這些觀點是錯誤的,其實這一切都是所謂的教授。
|
|
|
|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
|
|
|
|
大瑜伽師菩提寶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佛所說的一切教法,都是所謂的教授。何謂教授呢?今天佛所說的法皆是能令個個「補特伽羅」(註:有生命的眾生)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道路,因此皆可言之為教授。就算是龍樹菩薩他所說的法也都是能令一個「補特伽羅」從最初到達成就佛果位的道路,這都是教授,若是於此無法獲得理解,而僅僅認為只是手中所持的經典才是教授的話,這是錯誤的。
|
|
|
|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
|
|
|
|
「大依怙」指的是阿底峽尊者,尊者的弟子修寶喇嘛曾經說過,阿底峽尊者授課的方式,「在一座上」,一座上是指一個課程當中,「身語意三,碎為微塵」,於佛所說的經典之身、語、意皆做微細、廣大的解說;於是了解一切佛經當中的經論都是教授。
|
|
|
|
須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 |
|
|
|
|
仲敦巴大師曾經說過,今天聞思了許多佛法,但若認為修行的時候,要另外去尋找修行的法,這種觀念是極為錯誤的,我們要了解我們所修持的法即是聞思的法,同樣的,所謂的修行,它並不出脫於這個聽聞和思維之外。
第13頁。
|
|
|
|
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此中聖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教正法者,謂是抉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抉擇時,所抉擇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種成為因果,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豈可聞思抉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如是亦如修次第後編云:「復次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之所應修,非應修餘。如示跑地,而應隨跑。」
|
|
|
|
|
這一段所說的是什麼呢?
今天我們聽聞、思維的是一種教法,但在修行時卻又去尋找另外成就的法-修行的法,這是極錯誤、極可笑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佛陀的正法分為兩種:即是所謂「教」、「證」二法-即所謂的「教言」和所謂的「證量」,這兩者是什麼關係呢?這兩者是因和果的關係,為什麼說這兩者是因果的關係呢?今天假設我們要賽馬,那麼首先我們要知道跑道在何處?因此必須立下一個規定,例如我們要賽馬,跑道在這邊,要多久時間,多長距離在這邊賽馬,這才是正確的,我們不可以說,今天我們要賽馬,跑道在這邊,可是賽馬的時候卻跑到另外一個地方,這樣是極可笑的。所以今天我們所修行的,就是我們所聽聞的、所思維的法,而不是在修行的時候另外去找一個修行的儀軌,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佛陀的教法可以分成兩部份,即是「教」、「證」這二量。什麼叫做「教法」呢?所謂的「教法」,它指的是佛所說的經,以及口訣,以及解釋經的釋論等等,這是所謂的「教言量」;那「證量」指的是什麼呢?它指的是空性,以及菩提心等等,這才是所謂的「證量」;佛陀的教法只有這兩個部份,一般我們所講的佛像、佛經它是佛教嗎?它是佛法嗎?答案是否定的,並不是。
過去曾經有個問題問說:如果所謂的佛法就只有這兩種的話,那麼今天一個世俗的弟子,或是一個比丘,他們算是什麼?他們算是佛法嗎?
這個問題上師他們怎麼回答呢?今天若是一個比丘,就有比丘戒;若是一個在家弟子,就有在家戒;沙彌呢?就有沙彌戒,這個「戒體」本身屬於什麼?它屬於「證量」的部份。那麼彼此互相討論佛經的道理,互相研討佛經的意義,這個部份屬於什麼?屬於「教言量」。
所以佛像並不安立所謂的佛法和佛教,若是將佛像視為佛教或佛法的話,那毛澤東已經完全將佛法毀滅了,但是並不是。所謂佛法「教」、「證」二量它存在什麼身上呢?它存在一個「補特伽羅」(註:梵語,有生命的眾生的意思,承接上句,此句意指有教、證二量的修行人)身上,今天若是一個聖者當他來到印度之後,就代表著他將教法帶到印度來了。
因此我們知道所謂的佛法,它是安立在「教」、「證」這二量之上,今天為什麼會有《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書的問世?過去在西藏所學習的是什麼?-五部大論。今天學習了五部大論之後,卻有很多人不曉得如何應用這五部大論來做修行,他們在次第上或修行的方式上顛倒,或是不了解的緣故,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所開示的即是修行的方式,而且將修行的次第簡單明瞭的做個解說。
但是過去在西藏卻有人說所謂五部大論的學習只是為了要消除「外解」,只是僅僅為了「外解」的緣故,什麼叫做「外解」?-即消除疑惑,或是駁斥他宗(註:他方)的邪見。這是不對的,今天所謂的佛法,所謂的五部大論,它們都是同樣的所謂教授,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宗大師也曾經說過,若是刻意去分別這是小乘的法,這是大乘的法,這是密乘的法,刻意的去做這樣分別的話,其實是造下謗法的重罪,這是極大的惡業。
|
|
|
|
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若不爾者,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 |
|
|
|
|
這所說的是什麼呢?一切經論皆是修行道的主要道路,修行道的樞要,從親近善知識之後,應當要做「止觀」的,就要去做「止觀」;應當去做「思察修」的,就應當以智慧去做抉擇而「思察修」,應當一心專注,入於「三摩地」而修持的,就應當一心專注,入於「三摩地」而修持。
請各位看到第13頁的倒數第3行。
|
|
|
|
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此復修時若棄捨者,則於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為最勝教授?此等若非最勝教授,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為殊勝教授論師?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
|
|
|
|
這一段所說的是,今天若不了解何謂教授,並且執著經中的一部份道理,但又不透過抉擇的慧-就是觀察思維的智慧,來做正確的「思察修」,若是這樣做的話,就算一生努力修持,並無法獲得任何成就。若是認為這些論並不會成為所謂真正的教授,只會見到這些論開闢博大的「外解」,所謂開闢博大的「外解」,就是認為這些經論只是為了消除疑惑,是一種辯論的方式,只會造就一個很會說法的僧人而已,若有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今天我們要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佛所說的經,以及諸位論師龍樹、無著菩薩等所說的意義,皆需以觀察慧而證觀察,做「思察修」,但若認為這僅是「思察修」,但於修行時不運用這些思察、觀察的智慧來做修行的話,那又如何能產生定解呢?龍樹,無著菩薩等他們所說的若不是教授的話,那又有誰所說的是教授呢?因此我們要將一切甚深以及廣大的佛所說的經,以及解釋佛所說的經稱之為釋論等,皆將它視為教授。於一切甚深的續部或是論等其他教典必須要努力的去修持,也能夠知道這即是教授,而能夠獲得定解;當獲得定解的時候,這個定解能夠破除一切背棄正法的邪見。
如何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呢?《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及許多論典當中,它們從最初的依止上師,到止觀雙運的部份,次第是不顛倒的,而且於這個「科判」(註:義理的次第)該廣的,該略的,細部的分別都非常的清晰明瞭,並且在什麼地方應做「觀察修」,什麼地方應做「止住修」-前者即是所謂的「思察修」,後者即是所謂「緣修」,這兩部份也都非常清晰,又人身難得應該以何種道理、何種方式去做思維,這個部份也都非常清楚,如果能夠照著這個次第實做修持的話,那皆能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
現在台灣很多弟子没辦法像仁波切一樣,於這個教理曾經有過聽聞以及思維。仁波切因於教理曾經聽聞以及思維,並且獲得引導和口訣的緣故,就知道說這一段它所講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因此該「思察修」的時候就做「思察修」,該「止住修」的時候就做「止住修」,若能如實思維造作經中、論中所講的意義的話,皆能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
我們今天來舉個例子,假使一個人的手上已經擁有豆子,或是其他五穀,再給他一把米的話,對他來講,這把米有極大的作用,為什麼呢?它能夠煮出非常好吃的飯來,就像糙米飯一樣;若今天這個人並没有其他五穀雜糧,僅給他一把米,這把米對他並没有作用,無法煮出好吃的糙米飯。同樣的,若是我們懂得了所有經論的道理,應當要做思維的時候就去思維,應當要修持「三摩地」的時候我們就去修持「三摩地」,在其他論點當中,當我們看到相同的科判,或相同的句子,我們就知道它究竟在講什麼意義,我們如果如是去修持的話,那就是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這當中所講的意義主要就是如此。
乙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接下來要講的是第三個科判,「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在講授此論教授殊勝的時候,首先第一個科判是說明「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第二個科判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若是於這兩種獲得了知的話,就同樣的能夠獲得什麼呢?「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註:第三個科判)!
請各位看到第14頁。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者。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貫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則易通達;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其中道理於各時中茲當廣說。
|
|
|
|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者。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貫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則易通達;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其中道理於各時中茲當廣說。 |
|
|
|
|
這一段所說的是什麼呢?第三個科判「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勝者」指的是佛,這句的意思是,佛的密意簡單明易的獲得,「至言及論諸大教典」「至言」指的是佛所說的經,以及龍樹、無著菩薩等所造的論,「大教典」指的是釋論,對於龍樹、無著所說的論加以解釋的論叫做釋論,這一切「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貫修補特伽羅」,「初發業未曾貫修補特伽羅」指的是初行者,就是新手的意思。初行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它所指的是初行者若不依止善士,透過善士的教導,而直接進入這些大論的話,是很難了解當中的意義的,就算是能夠獲得意義,那也必定是很長的一段時間,「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必須要極為精進,為什麼?因為當看到這些論時無法了解,所以就必須再去尋找其他書籍,從尋找其他書籍當中去獲得經中、論中的意義。
應當要如何「易於獲得聖者密意」呢?等一下就會為各位解說。
今天如何才能「易於獲得聖者密意」呢?就是必須依照《廣論》當中所提到的三主要道。佛的密意究竟是什麼?佛的密意指的是正等的見地,什麼叫做正等的見地?正等的見地講的即是所謂的空性,講的即是所謂的中觀正見,這叫做諸佛的密意。
那諸佛的密意,中觀正見講的是什麼呢?今天所顯現的一切皆是緣起法,皆是空性,今天因為緣起,所以顯現,緣起顯現之故皆是空性。
過去曾經有一公案,有個師長叫做確千那旺確登,他過去曾經於三大寺中遍學五部大論,當他遍學五部大論之後他又去找滾千蔣揚謝巴這個人,滾千蔣揚謝巴是三大寺哲蚌寺的造論者,哲蚌寺僧眾所研讀的釋論都是由他所造的。確千那旺確登來到滾千蔣揚謝巴跟前聽聞三主要道,當時確千那旺確登說了什麼呢?他說:「原來我以前所學的五部大論就是三主要道。」這一點證明了什麼?他已經獲得了一切聖言皆是教授。
因此我們要了解一切聖言皆是教授,所謂的聖言,它指的是什麼-三主要道。三主要道又是一切諸佛的密意。若今天我們在修持,在修行,在閱讀的時候看到一本論當中都没有提到三主要道的話,那我們去修持這部經典無法獲得任何的成就。這點是我們可以肯定的,就算今天我們持誦六字大明咒,若不配合三主要道的話,它是有利益的,但是並無法獲得究竟。
今天一切大論經典它有如什麼,它有如大海,三主要道則有如海洋當中的如意寶。那《廣論》像什麼?《廣論》就像一艘船,所依止的上師就是船長。我們知道大海當中有種種珍寶,要獲得珍寶必須要有一艘船,這艘船就是《廣論》。
若是我們知道大海裡面有寶,但没有一艘船的話,我們是没有辦法去獲得海洋當中的珍寶的,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同樣的,《廣論》是依諸佛的密意-三主要道,但是若没有一個善巧的船長,就算我們有一艘船,我們依然還是没辦法獲得珍寶,為什麼?因為没有船長的話,我們不知道要往東西南北,我們無法獲得珍寶。所以今天我們要獲得密意除了有《廣論》之外,還要有一個善巧的上師。
所以今天我們要獲得諸佛的密意,要具備4種特點:如大海般種種的經典以及論典;如海中珍寶般的三主要道;如船一般的《廣論》;以及如船長一般善巧的上師。今天唯有具備這幾種特點之後,我們才能獲得諸佛的密意。我們也知道在過去許多傳記以及歷史當中都有提到,要到大海去獲得珍寶的話,都必須要出海,必須要有船,就像去尋找珊瑚是必定要出海的,好比我們台灣沿海有許多珊瑚、珍珠等寶,要到海上去尋找才能獲得。
這個部份的重點,各位了解了嗎?若於這三種「科判」各各了知的話,那就可以消除極大的惡業,謗法等等極大的惡業。
乙四.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這是第4個「科判」,在第14頁的第二段。
|
|
|
|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如白蓮華及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義者,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捨,遂成謗法。 |
|
|
|
|
「白蓮華」就是《妙法蓮華經》,這一段說的是什麼?什麼叫做「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
「如白蓮華及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 」一切佛語皆是直接或間接使一切眾生成佛,皆是成佛的方式,皆是成佛的方便,於此道理未了解者,卻執著此等道理是成佛之法,彼等道理不是成佛之法,是成佛的障礙;並且去批判此是好,彼是惡;此合理,彼非理;此可,彼不可;去分所謂有無大乘?此是小乘,不可行,若這樣做批判及取捨的話,它即成為謗法的重罪,這一切是在《妙法蓮華經》以及《諦者品》當中所提到的。
|
|
|
|
遍攝一切研磨經云:「《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 |
|
|
|
|
在《遍攝一切研磨經》當中,佛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毀謗正法這樣一個業是極為細微的,極為細微的意思是說這個業障、這個罪是極為廣大的,今天大乘經典大部份都是佛對八大菩薩所說,為什麼說此業障細微呢?這邊又做解釋了。
|
|
|
|
《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 |
|
|
|
|
這就是理由及原因了。
|
|
|
|
若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若作是云: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為謗法。 |
|
|
|
|
若今天認為佛所說的這一段是合理的,那一段是不合理的,這一切皆是謗法。
第15頁。
|
|
|
|
若作是言:此是為諸菩薩宣說,此是為諸聲聞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獨覺宣說,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為謗法。」
|
|
|
|
|
若有人說這一段是佛為諸菩薩所宣說,並不是我所要修持的;或認為這一段是為諸聲聞小乘所宣說,也不是我所應當要學習的,這樣也是謗法;或在小乘當中認為這是為獨覺而不是為聲聞所宣說,這樣也是謗法;或者是說,此等非菩薩學處,這都是所謂的謗法。
|
|
|
|
若毀謗法,其罪極重。《三摩地王》云:「若毀此贍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若弒盡殞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
|
|
|
|
《三摩地王經》當中曾經說道:「假設毀滅一切南瞻部佛塔的罪,和毀謗一部經,說此經中的道理是可,不可的罪比起來,毀謗契經的罪是更為廣大的。」
「若弒盡殞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殞伽指的是恒河,若殺了如恒河沙數的阿羅漢,或是毀謗佛所說的契經,這兩者比起來,毀謗佛所說契經的罪業比殺恒河沙數的阿羅漢更為廣大。
|
|
|
|
雖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為重大,故應勵力而斷除之。此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
|
|
|
|
|
若是於佛陀所說的經或論、釋等去分別好惡,或者此等合理、彼等不合理;或者此為大乘,彼為小乘;大乘是好,小乘不好等等,這即是造下謗法的重罪,於了解之後,就應當要努力的去防護。
這樣的惡業應當如何去消除呢?即是要了知「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易於獲得聖者密意殊勝」,若於這三種道理能夠通達無誤的話,自然能遮除一切謗法的重罪,謗法重罪的業障均能獲得消除。
此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惡行自趣息滅,此定解者,應由多閱諦者品及妙法白蓮華經而尋求之。諸餘謗法之門,如攝研經中應當了知。
「如前定解」即前三種科判,所謂的謗法重罪應該多閱讀《諦者品》及《妙法蓮華經》這兩種經而去獲得,那我們剛才有提到,謗法重罪有多種,其他部份就在《攝研經》當中,這一點應當要去了知。
若能通達前三個科判,「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易於獲得聖者密意殊勝」,那麼自然而然「極大罪行自趣消滅」,這第四個科判的部份就能任運自然而成了。為什麼呢?今天若講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不依止善知識的過失就自然會消除;有如今天我們在思維人生無常的時候,於人生產生執著的念頭就會自然而然消除;或者我們在思維菩提心道理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斷除我愛執;在思維無我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斷除我執,這個部份在後面會依序提到。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它有個譬喻,這個譬喻是什麼?今天我們修學五部大論,這五部大論在修學時都成為什麼?都成為成佛的順緣,例如,今天一個畫師他要完成一幅畫,他需要什麼?一塊布、筆、顏料,當然具備這些條件的時候才能完成一幅畫,這個布、筆、顏料它成為什麼?這幅畫完成的順緣!它並不會成為完成這一幅畫的違緣。同樣的,通達五部大論,於五部大論做聞思修,它成為一個「補特加羅」成佛的條件,成為一個「補特加羅」成佛的順緣,它不可能成為一個「補特加羅」成佛的違緣,於此道理了解,而於五部大論通達的話,皆是能夠「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的道理。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它的譬喻是什麼?就好像一個畫師當他具備畫畫的條件-布、筆、顏料時,他就能夠完成一幅畫,相同的,一個行者能夠於五部大論做聞思修,並且能夠透過五部大論的聞思來做修持,那他就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意義,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道理了。
同樣的,若是於五部大論了知應當如何去聞思修,透過如何了知去聞思修,他也是「易於獲得聖者密意殊勝」,就好像一個畫師他懂得繪畫,因為懂得繪畫的緣故,當他有材料、布、筆、顏料等等,他就能夠完成一幅畫。
現在這四個科判,這四種殊勝也另外可以安立為文字上的,以及意義上的這兩種殊勝。
教授殊勝的部份分為兩種:文字的,以及意義上的。
文字的部份指的是什麼?即是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意義上則是「補特加羅」行者本身,透過文字之後去做修持,了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並且視「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如是造作去聞思修的話,那麼就能獲得諸佛的密意,獲得諸佛的密意後,自然而然的極大罪惡就會自行消滅,這是在一個「補特加羅」上意義的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又具備三大殊勝:首先第一個殊勝,包含一切顯密教授;第二個,調伏攝受內心殊勝,為什麼說調伏攝受內心殊勝呢?《廣論》首先講什麼?通達一切聖教無違(註:無違,無違背),並且視一切聖言皆為教授,透過如此的修持就能夠獲得佛的密意,因此是為調伏內心,以及攝受內心最大的殊勝;第三個殊勝是包含一切深廣教法,《廣論》是包含一切深、廣教法的,為何呢?它包含了龍樹菩薩,以及無著菩薩一切的密意,並且透過二殊勝者,即是阿底峽尊者的兩位上師,於龍樹菩薩理趣善巧的阿哇博地,以及於無著菩薩理趣善巧的色林巴-金洲大師,再傳給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將此兩派教法統攝起來,《菩提道次第廣論》又是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而開演,因此,《廣論》包含一切深、廣的教授。
因為對於此論起敬重的緣故,因此宣說此論之教授有四種殊勝,這四種殊勝的部份已經解釋完畢,接下來是如何聽講這個部份。
現在我們來到第二個「科判」,各位請看到第15頁。
|
|
|
|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
一、聽聞軌理。
二、講說軌理。
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
|
|
|
|
這分三個「科判」:第一個是聽聞的軌理;第二個是講說的軌理;第三個是於完結時共作的軌理,共作指的是迴向。
|
|
|
|
一、聽聞軌理
初中分三:
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三、正聽軌理。 |
|
|
|
|
初中分三: 聽聞軌理又可分為: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承事就是恭敬;三.正聽軌理,指的是如何做聽聞,如何斷聽聞的過失。
今天就講到這個部份,各位於「科判」的部份要做清晰的了解,並且要了知為什麼會有這個「科判」。
複習一下。
《廣論》它分為四大「科判」,四大「科判」首先第一個是什麼?為示法源清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註:如何聽聞);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註:如何引導)。
|
|
|
|
由是菩提道引導分四:
甲一.為顯其法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甲二.為令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甲三.如何說聞兩種殊勝相應正法。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
|
|
|
|
為示法源清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的部份,它就是在講阿底峽尊者,因此關於阿底峽尊者很多傳記以及故事我們都有提到。各位請看到第二頁,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也就是菩提道次第有四大「科判」。
第一個「科判」:為顯其法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開示造者殊勝又分三個「科判」: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
|
|
|
甲一.為顯其法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其殊勝分三:
乙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乙三.得已於教所做事業。 |
|
|
|
|
第二個「科判」: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開示其法殊勝的部份又分四個「科判」。: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
|
|
|
甲二.為令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乙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
|
|
|
|
第三個「科判」:如何說聽二種殊勝相應正法,這其中又分三個「科判」:一.聽聞軌理;二.講說軌理;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
|
|
|
甲三.如何說聞兩種殊勝相應正法。
乙一.聽聞軌理。
乙二.講說軌理。
乙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
|
|
|
|
首先第一個「科判」,開示造者殊勝的部份,第一個「科判」又可分為三種: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第一個「圓滿種中受生事理」,講的是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他在何處出生,以及他的種姓為何。
|
|
|
|
甲一.為顯其法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乙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註:阿底峽尊者在何處出生,以及他的種姓為何。) |
|
|
|
|
第二個「其身獲得功德事理」可以分為阿底峽尊者如何獲得「教言」的功德;以及如何獲得「證量」的功德這兩個部份。
|
|
|
|
甲一.為顯其法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註:阿底峽尊者如何獲得「教」、「證」的功德)
又分為二種:
丙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丙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
|
|
|
|
第三個「得已於教所作事業」呢?指的就是阿底峽尊者對於佛教做出怎樣功德利益,這個部份即是在印度所做事理;以及在西藏所做事理。
|
|
|
|
甲一.為顯其法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乙三.得已於教所做事業。
(註:阿底峽尊者對於佛教做出怎樣功德利益)
又分為:
丙一.在印度所做事理。
丙二.在西藏所做事理。 |
|
|
|
|
第二個「科判」,「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即是為了令學子對道次第廣論生起敬重的緣故,因此開示《廣論》的殊勝。《廣論》的殊勝可以分為四種:即是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三.易於獲得聖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首先第一個「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的部份講的是什麼?佛所說的法皆是為令眾生從最初到成佛的道次第,若是於此道理通達,那就是視一切教言皆為教授,若能視一切聖言皆為教授的話,那於佛的密意就能輕易的獲得,因為獲得佛密意的緣故,因此一切極大罪惡就能自行消滅。
今天我們了知佛所說的一切法皆是如何使眾生從最初到達圓滿正等正覺的一個次第,這即是第一個「科判」,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並且能夠了知在依止上師的時候應當如何去實修依止上師;在講止觀雙運的時候,了知應當如何止觀雙運,獲得這樣的善巧即是體現一切聖言皆為教授,這是第二個「科判」,如此精進的去修行之後,就於佛所說的密意輕易的獲得,也就是第三個「科判」-「易於獲得聖者密意殊勝」。於前三者完備之後,自然而然不會於法作好惡、善惡、合理、非理的分別,這樣就能夠消除極大罪業,因此「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這就是第四個「科判」。這個部份又可分為譬喻的,以及意義的,之前我們已經說過,因此這些道理透過思維、譬喻也是可以獲得的。
菩提道次第的四大「科判」就有如什麼?有如要去大海當中尋寶,這大海指的是一切經論,這寶指的就是三主要道,這船即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船長即是上師,因此這也是所謂的四大殊勝。
因此我們在修行,修行的是什麼?修行的即是三主要道,若今天經論當中所提的即是三主要道的話,那我們知道它即是修行的口訣,修行的方式,並且在聞思的時候去做聞思-去做「思察修」;那應當做「止住修」-也就是「緣修」的時候就去做「緣修」,這樣就是正確的了。
|
|
|
|
師問:有任何的問題嗎?
弟子問:1.「科判」的解釋很像我們的大標題、小標題或分類,不知是不是這個意思?2.聞思《菩提道次第廣論》時重大罪行自趣消滅,那我們累世劫來所造的這麼多罪業是不是因為我們從來没有了解過佛法,没有思維過?
師答:今天我們會有罪業、惡業,除了没有聞思佛經的道理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即是,就算是有聞思佛經的道理,但是因為不了解道次第,所以無法去做正確的修行,所以也會造下罪業,你有犯下什麼罪業嗎?
弟子答:我們人的罪業不是都像天空一樣廣大嗎?
師答:今天為什麼會有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問世?是因為過去西藏的國王菩提光,他見到當時在西藏,顯密教法如同水火一般互不相容,有許多人毀謗佛法,這樣子對教法的損害是非常巨大的,這些都是謗法的重罪,因此菩提光才會去迎請阿底峽尊者,這些故事在之前都有講到,迎請阿底峽尊者來西藏即是要消除這些謗法的重罪,使得佛法得以宏揚。
尤其在台灣這個地方,台灣的某一些書上,仁波切曾經聽說過,這些書上寫說密法不是佛說,密法不是佛法,這樣子都是謗法。
今天所謂的「科判」,「科判」是什麼意思呢?「科判」就是一個顯義(義理)的次第,就是一個“簡單的次第”,舉例來說,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易於獲得聖者密意殊勝」這個「科判」,要如何能夠易於獲得佛的密意呢?它就必須透過「科判」,透過了知「科判」,那我們就能於次第上簡易的獲得了知,就能次第的實行,次第的實踐,次第的去獲得當中的道理。
過去當菩提光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西藏的時候,他曾經對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呢?
「今天迎請您,讓您從大老遠的印度來到西藏,是為了西藏的子民們,今天對於西藏這個地方,我們並不需要太深的教法,也不需要太過廣大的教法,請您簡單的說能夠修行的、包含業果、並且總結一切經論的法門。」以此緣故,阿底峽尊者才開示《菩提道次第炬論》,因此我們剛才提到《廣論》有三種殊勝,調伏攝受內心殊勝,造者殊勝等等這些部份。
現在在台灣,各位可能曾經聽聞過,去其他道場的時候可能會說格魯派只是善巧於說法,它並不善巧於修行,這是錯誤的,做這樣說法的人其實就造下了謗法的重罪,這也代表他不了解佛法。
宗喀巴大師也引經據典,他引佛陀所說的經-《妙法蓮華經》以及《諦者品》這當中所說的謗法重罪,來成立謗法的過失。不但宗喀巴大師如是說明,阿底峽尊者也如是做同樣的說明,阿底峽尊者說,所有顯密教法都是能令一個眾生從最初地直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次第,這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說過了,並不是最近才開始,一千年前就已經完整的說明了。
弟子問:剛有說若是某些法是針對聲聞,獨覺或菩薩所說的話,這是屬於謗法,但在密續裡頭有不共的傳承和教授,這要如何去解釋?
師答:所謂共與不共的部份是為了令學者易於了解,易於行持,所以開示共以及不共,今天所謂的謗法重罪並不是指這是菩薩的學處,這是聲聞的學處,所謂構成謗法的重罪是說,這是菩薩的學處,並不是聲聞所應當要學習的,認為這個法是應當要斷除,不應當去學習的,若以這種斷除的方式來言說的話,這樣子才構成謗法的重罪。
今天若毀謗佛法,法是由佛所說,同樣的,也就構成了謗佛,佛自己本身就是聖僧,所以也同時構成了謗佛和謗僧的罪業,今天若是謗法就是同時謗了三寶-佛、法、僧。
弟子問:剛有講到,佛法是在「補特伽羅」身上,這一點是因為「補特伽羅」之間互相討論經典嗎?還是「補特伽羅」在修持上有一些見地,所以代表佛法在「補特伽羅」身上?
師答:今天佛法它必須存在一個「補特伽羅」身上,除此處,並無佛法了,「補特伽羅」在討論佛法的部份,是屬於「教言量」,例如討論菩提心,它就是「教言量」,討論之後獲得菩提心,在心相續當中生起菩提心的話那就是屬於「證量」了。
弟子問:剛才有提到「止住修」,能不能解釋一下何謂「止住修」?
師答:「止住修」-「緣修」,它指的是「禪定」、「三摩地」;至於「思察修」,它指的是智慧的觀察,智慧的思維,像辯論或思維道理,都是屬於智慧的「思察修」,現在我們在討論佛法,這個就屬於「思察修」的部份。
「緣修」、「止住修」指的就是自己於禪定中不斷地思維,例如無常、空性的道理等等。你很不錯,雖然只有二個月,但已經懂得什麼叫做法了!
今天可能有某些人號稱學佛十數年,但要他坐下來聽經卻說頭會痛,坐不住,要離開,那這要怎麼修行?有認識弟子號稱學佛十數年,要他來聽經,他說聽不懂也坐不住,要回去,這不叫學佛,不曾經學過佛,也不曾經修行過,過去十幾年當中“不曾經”,現在也“未曾經”,這真是非常可憐,都在浪費時間,今天講不講法其實是決定於上師,不講法是上師的過失,可是修不修行卻決定於自己啊!
弟子問:要達到極大罪行自趣消滅的先決條件是不是要先從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了解一切聖教無違教授,獲得殊勝密意之後,極大罪行才會自趣消滅?
師答:於前三個科判如果能夠通達了解,第四個科判就自然而然現起,一切惡業就自然而然能夠消除。
為什麼這麼說呢?若今天我們獲得定解,知道佛所說的法不論小乘或大乘都是令一個眾生從最初到成佛的方便法門,同樣的,我們獲得這種定解之後,就不會再去做謗法以及種種的惡業。今天若造下惡業,它的果報會成熟,但是透過道次第廣論當中道理的了解,去實修之後,這些果報就會減小或者消除,就有如世親菩薩過去曾經說過,大乘教法不存在,大乘教法非佛說,他是如此主張的,可是後來當他知道大乘教法是佛說的時候,他造了《俱舍論》,造《俱舍論》就是為了要消除謗法重罪的緣故。
世親菩薩圓寂的地方其實是在尼泊爾,當世親菩薩到尼泊爾的時候,他看到一位出家眾,這位出家眾居然在犁田,拿著一個酒瓶,當他看到這樣一個形象時,非常難過,他認為教法已經衰微,他不需要再住世,所以就圓寂了。
在《俱舍論》的最末章,即將要結束的一段句子裡,世親菩薩有提到,教法已經衰損,外道等等大舉毀滅教法,已經造成佛法住世的違緣。
住法時期?還是滅法時期?以現在而言,我們是越來越接近滅法時期,若是佛陀的教法毀滅之後即代表眾生能夠獲得究竟安樂的方便已經消失了!接下來讓我們來做發願,願教法宏揚,正法住世,並且能夠承辦一切眾生的利樂! |
|
|
|
|
祈求達賴喇嘛尊者長壽文
於此雪嶺所繞國土中 一切利益安樂之生處
天津嘉措觀自在菩薩 願尊常住直至輪迴止
迴向文
願我所積諸善根 饒益正法及有情
尤願法王宗喀巴 聖教心要恒光顯
|
|
|
|
這個授課內容主要是在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教授殊勝部份,佛弟子聽打整理,反覆聽授,並再次經過口譯的校對,如有任何不圓滿的地方或錯誤,在此先行深深懺悔。聽打內容將陸續推出…. |
|
|
|
|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一──歸敬誦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二──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三──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四-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五-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六-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的皈依境觀想圖
菩提道次第的資糧田觀想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