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道次第廣論(四)

   

 

 

頂禮菩提道次第歷代傳承祖師

 

菩薩道次第廣論

授課上師:喇大仁波切 

口譯:乘宗法師

主要內容:造者殊勝 (阿底峽尊者的故事)

時間: 2008/8/15

(註:黃色色塊上的文字是原文。)

第六頁第一行。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於印度所作事理,藏中所作事理。今初  
     


乙三、得已於教所做事業。

在印度和西藏所做不同興盛佛法的方式。

丙一.於印度所作事理。

     
  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即於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故一切部,不分黨類奉為頂嚴。  
     

這一段主要講的上、下聖教,指佛教自部上之中觀、唯識二聖教,下之有部、經部二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也就是各個不同部派當中,見地不夠圓滿,不夠高深,乃至有一些不清淨的邪見或疑問的地方,尊者都善巧的遣除了,讓這些不清淨的邪見完全得到清淨,而令佛法再次的廣弘。

     
  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及他部,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  
     

接著如《八十讚》所說的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及他部,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也就是尊者在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在一切佛弟子,徒眾百千上萬聚集的法會中,「自部及他部」自己的宗派也好;其他的宗派也好;像外道一樣的邪見者;或者見地不夠圓滿者,他都能像獅子吼一樣的對他們闡揚正見。一般我們聽到獅子吼的聲音會感到害怕,這是形容一種威猛的力量。一切腦漿崩指的是外道不清淨的邪見完全被降服了。

     
  又云:「能飛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滿百。四本部全住,尊部無慠舉,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餘,成大師四眾,一切頂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  
     

能飛聚落中如果從藏文來看,能飛聚落指的是地名,接著提到能飛聚落有二百多位出家眾,尊者駐錫的戒香寺中有百位出家眾,「四本部全住」指的是四個宗派(註:上座部、大眾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這裡雖然只提到四個宗派,但將它廣說、細分的話,實際上可分成十八部(註:上座部分三部,大眾部分七部,正量部跟一切有部各又分四部),在這麼多傳承的大師當中尊者是最珍貴殊勝的,就像頂上珠-所有莊嚴裡面最重要的寶珠一樣。一切四眾弟子,都在尊者的座前受教。

於勝金剛大菩提寺這一段指的是佛教當時在印度如何興盛起來的情況。它主要的重點就是指阿底峽尊者,他從南方到北方菩提迦耶金剛座這個地方,當時這裡有非常多的外道,阿底峽尊者曾經有三次用佛法破除和戰勝外道的邪見,令外道都歸向佛法,成為佛教徒,指的是這個事蹟。

接著第二段主要的意思是阿底峽尊者,在四部當中,就是當時佛教四個比較大、不同見地的四部當中,他是完全通達的,他是一個非常大的大智者,雖然說每一個部的宗派他都通達,但是他並没有說,這個宗派比較好,那個宗派比較不好,尊者的心中並没有這樣一個分別心,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像我們現在在學習佛法,它的過程總是從小乘進入佛法,慢慢的,越學越深奧,越學越高深,有的人學了比較高深的見地之後就會回過頭來說,那些比較小乘的、基礎的見地是不圓滿、不好的,就開始毀謗,或者是有一些不友善的行為出現,但是實際上是不應該這樣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見地、宗派出現呢?這是因為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的時候,針對當時不同根基的弟子有不同的說法,或是對於當時的當機眾有著適合他的說法,所以不能說這樣比較淺一點的是比較遜的、比較不好的,不需要有這樣的分別心,裡面講的是這個意思,這個故事。

所以阿底峽尊者不僅將三藏的法教完全通達,而且將它興盛起來,也將四部宗義的法教完全興盛。

丙二.於藏中所作事理。

接著第二個部份,在西藏是如何去做呢?在西藏教法興盛的事蹟因緣是什麼?

     
  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師長叔姪,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洛拶嚩賈精進獅子,及拏錯戒勝,往印迎請。菩提光時,請至哦日鐸,啟請治理佛陀聖教。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論》等,而興教法。  
     

這一段指的是尊者在西藏如何興盛法教。

天尊師長叔姪指的是智光與菩提光兩位西藏國王,智光國王想要將佛法在西藏再次興盛起來,於是他就派遣一些使者到印度去迎請尊者到西藏來,當中當然歷經許多辛苦和困難,最後在菩提光國王的時候終於排除萬難,將尊者從印度迎請到西藏。尊者到了西藏之後,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為修行次第將一切顯教經典以及密乘經典中的要義重點,整理出一個修行次第,就造了《菩提炬論》這部論,或者也叫做《菩提燈論》。

以上這段典故我們要知道它的歷史。西藏佛教一開始是蓮花生大士以及靜命大師這些大堪布從印度到西藏去興盛的,他們將佛教在西藏建立了起來,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佛教慢慢又沒落了下去(註:朗達瑪滅佛),當時的國王,即沒落時期的國王希望佛教再次在西藏興盛起來,因此才又到印度去迎請這些大師們,再次回到西藏去振興佛法,它主要的歷史典故是這樣子。

那個時候佛法沒落的情況是怎樣呢?也就是戒律已經没有了,没有什麼人在持守戒律,但是還是有一些人在修習密乘的法教,這兩個傳承的修行人之間彼此有很多的爭執,有的說我修密,持咒比較好,你持戒不須要;有的說我就是好好持戒,你這個不好,就這樣有很多意見出來,整個佛教是不融合、不團結的。

這樣的情況現在在台灣也有點類似,比如說現在有很多華人或一些顯教的修行人,他們不了解藏傳佛教,或者說他們不了解密乘,就會說密乘不是佛說的教法,它是和印度教融合之後所產生的類似像佛法的外道,或者說它不是佛教,在其他國家有些人會有這樣的邪見,但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而且像過去住持法教如龍樹菩薩這些大師們已經圓寂、離開很久了,到了現在末法時代修行的人很少,講說正法的人也很少,因此才會有這樣的誤解產生。

現在這樣的情況和經典我們所講佛法在西藏沒落的情況有點類似,大概像這樣的情形。

在當時要到印度去學習佛法,求授口訣的時候,印度的傳統是要用黃金當成供養,他們才願意傳法,但這個時候很多人到印度求法卻找錯了上師,他可能找到一些類似做瑜伽這種傳承的上師,所傳授的並不是真正的佛法,因此有些很奇怪的口訣和法教,就流傳到了西藏去,產生了一些很混亂的情況。他們實際上是想得到黃金,所以就給予一些外象上類似佛法的東西。這種情況當時的國王知道了,他覺得很辛苦、很困難,怎麼佛法會變成這樣子?!那時剛好有一個不好的國王朗達瑪滅佛,之後有一段期間西藏是各自為政,没有一個統一的國王的,所以場面非常混亂。

後來到了西藏國王叫拉喇嘛耶謝(註:即智光國王)的時候,他就想說,我應該要怎麼辦?要怎麼做呢?他想從印度迎請一些非常有學問、優秀的大班智達、大智者們回來,於是他就派了二十一個年青人到印度去求法和迎請班智達,但是路途太艱辛了,二十一個人當中很多人都因為天氣過於炎熱而死掉了,最後只剩下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我們都知道的仁千桑波-寶賢譯師,和累謝-善慧譯師這兩個人,他們兩個身體比較好一點,後來又回到西藏去,他們兩人没辦法把尊者請到西藏去,因為力量還不夠,但是他們還是跟著尊者學了很多的法教。就是這一句數數遣使洛拶嚩賈精進獅子,就是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印度迎請尊者,其中有一次是派遣譯師精進獅子,所以不是一次就成功的,這裡面困難的原因是這樣子。

在印度學了法的寶賢和累謝譯師回到西藏後,就跟國王說,當時的印度佛教修行者他們的見地是怎樣,他們的修持是怎樣,他們各方面是如何傳承佛法,如何修持佛法,那個才是清淨的佛法,但現在西藏都不是這麼一回事,大家都亂七八糟,這根本就不是當初佛陀的本意。

國王聽了之後就知道在西藏的佛法果然是沒落了,所有的見、修、行都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他就問這些去過印度學法的年輕人,那麼在印度有那個是最殊勝、最具有功德的大智者呢?他們就回答說:「那就是住在戒香寺裡面那位大班智達阿底峽尊者,他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大智者。」他們又繼續說:「國王,你要想個辦法,如果能夠將這位尊者請到西藏來,那是真的有大利益的。」國王就答應了:「我一定會想辦法迎請這位大班智達到西藏來弘法。」他這樣回答了這兩位譯師。

實際上當國王聽到阿底峽尊者的名子時,他就生起了非常強大的信心,那就是其實他們是具有很深的法緣的,後來國王又派了八個人再次的去迎請尊者,而且為了要迎請尊者國王到處覓購黄金,而被他國的國王捉去。

當時很多政治上的因素,西藏邊界某一地區的國王並不了解這位西藏國王他在做什麼事情,並不信任他,而且有很多疑惑,當使者要經過時總是給予很多的困難,給予很多的障礙,國王的親戚拉喇嘛講秋(註:後來的菩提光國王)也有去,他是八個人的其中一個,而國王為了覓購黄金也親自去了。

這時壞國王就跟西藏國王說:「你就住到監獄裡面去,而你的使者就回去吧,至於你帶來的黃金通通拿來!」西藏國王就問:「那你要多少黃金呢?」壞國王說:「堆起來和你身體一樣高那麼多的黃金。如果你能夠拿出這麼多的話,就放你走。」他的侍從及拉喇嘛講秋就去找了一百份的黃金,拿給壞國王,請他放他們的國王走。壞國王雖然已經拿了這麼多的黃金,但他還是不放人,其實這些黃金堆起來已經差不多快要一個人高了,但是壞國王還是不滿意,他說還差一個頭的高度,要拉喇嘛講秋(菩提光)等人把它補滿,他才能夠放人。

西藏國王拉喇嘛耶謝(智光)是長輩,派遣的另外一個人是他比較小的親戚-弟弟拉喇嘛講秋(註:也有說講秋是耶謝的孫子,或是姪子,藏人隔倫都叫叔姪),叫講秋-菩提光的這個人一直去找黃金要救他的哥哥。菩提光到監獄裡面去看他哥哥,就對他說:「我已經找了這麼多黃金了,可是就差一個頭的高度還找不到,我會去想辦法。」這時候國王哥哥就說:「你不需要再去找黃金了,我雖然已經被關起來,但我年紀大了,我已經老了,不需要那麼費心再來救我。如果我們遣軍隊來攻打這個國王的話,將會斷送很多生命,就會造很多惡業,也不需要這樣做,反正我年紀大了,這是我的一個業緣,你就拿著僅有的黃金趕快去迎請那位班智達吧,不需要再管我了。」

這個時候壞國王就跟講秋說:「你不用那麼費心,那麼麻煩再去迎請那個班智達,你就到我的國家來,當我的下屬,樹立我的教法吧!這樣就可以過著很好的日子,幹麻要去找那個班智達呢?」講秋也是一個學習佛法,對法有信心的人,他想:「我這樣做也没什麼意義,我應該去迎請那個班智達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先跳到前面去講,講到他們兩兄弟的對話,老的國王就跟他弟弟說,若是為了法的緣故,你才需要來救我,若不是為了法的緣故,你是不需要來救我的,你還是帶著黃金去迎請那位印度的班智達。老國王就叫他弟弟向那位班智達說他們這樣的情況:「你要跟他說,我要將佛法的傳承讓它再回到西藏去,我為了要傳承佛法的原因,捨棄我的生命,唯一的心願就是希望他能夠到西藏來,興盛佛法,祈請他能夠加持我的來生。」於是他就寫了一封信,寫了這些文字給他弟弟,他弟弟將信收起來,就帶著黃金和信趕快走了。

這時候老國王的身體因為生病已經很虛弱了,講話也講得不太清楚,身體没什麼力氣了,但是他唯一的想法和心願就是怗記著西藏的眾生,還有祈請尊者能夠到西藏去利益眾生,讓佛法能夠再次興盛。所以他們就分開了,因為這個老國王就往生了。

這個弟弟為什麼要這麼積極的去迎請阿底峽尊者呢?因為當時印度有非常多的外道,比如說阿渣亞這種穿著紅色衣服的外道;或叫班代這種種很多印度的外道等,他們都將很多外道的法教傳到西藏去,因此西藏的法教非常混亂。這個弟弟想,我的哥哥為了要興盛法教的緣故也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應該要讓佛法繼續的興盛。

這時候他也請了那錯大譯師做卜卦,看他們什麼時候要去?是不是真的要去?卜掛的結果是他應該要去迎請。

那錯大譯師住在貢湯這個地方,菩提光國王把他從貢湯請到王宮去問事情,並對他講了心裡的想法,國王說:「佛法在西藏已經非常沒落了,眾生也都非常痛苦,過去執持法教的大師們也都一個個圓寂了,可以說佛法在西藏是完全沒落,已經不興盛了,我哥哥為了要使佛法興盛的緣故,也派了很多使者去印度迎請大班智達阿底峽尊者,希望這位尊者能夠到西藏來弘揚佛法,但是花了這麼多時間、金錢和精力,去迎請的人因為路途辛苦而生病都往生了,這件事情卻都一直没有成功,甚至我的哥哥為了要用黃金供養尊者的緣故,到處蒐集黃金,被邊界他國的國王知道了,就這樣將他捉起來,他自己本身也為了要迎請尊者的緣故捨棄了生命,經過了這麼多的困難,這件事情到現在還是無法圓滿,因此無論如何,請你為了憫念這邊的眾生的緣故,再去一次印度,迎請這位尊者能夠到西藏來。」

這時候國王就繼續講了:「我找了七百份單位的黃金,整個西藏能找到的黃金就這麼多了,請你帶著這份財寶到印度去,迎請這位尊者到西藏來,為什麼呢?你就跟阿底峽尊者說,你是一個比丘,一個出家眾,而且你具有戒律的傳承,現在西藏就需要你回來恢復西藏戒律的傳承,還且還需要你回來復興整個西藏的佛法,如果你跟這位尊者講了之後,他還是不答應,那你就繼續跟他講,這邊的情況有多糟糕,有多悲慘,總而言之,你一定要將他請過來。」這個國王邊講邊哭,祈請他能把尊者迎請過來。

國王跟他說:「就算我們拋棄了性命,為了眾生的緣故,也要圓滿這件事情。」那錯大譯師聽了之後非常感動,心中像火在燒一樣,嘴巴又講不出來-感動得無以言喻,心想:「他們兩人為了要做這件事,可說是散盡國家的財富了,但是國王的哥哥和他,他們兩個這樣做是正確的,雖然說是這麼辛苦,但這個決定是正確的。」,譯師看到國王哭得很傷心,也没辦法講什麼話來安慰他,他自己也非常激動、感動,就跟國王說:「放心,我一定會接受你的心願,我會去迎請的。」他就答應了。
總之,他接受了國王的祈請之後,就出發到印度去迎請尊者。這個路途是很遙遠、很辛苦的。

他們一行有七個人一起去,帶了七百份黃金到印度去,國王也送了他們很長的一段路。國王最後就跟譯師說,請你想著我說的這些話,為了我以及這麼多人著想,就算路途再辛苦也請你一定要忍耐,要將尊者迎請過來,要圓滿這件事情。當他們這一行人開始出發時,國王就在後面很大聲的念了祈願文,這個祈願文就是祈請尊者能夠發起大悲心,祈請他能夠到西藏來,圓滿振興西藏佛法這一件事。到後來尊者終於接受了迎請而到了西藏去。

尊者到了西藏去之後,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論》等,而興教法。集結了一切佛經的經典要義,整理了一個修行次第,寫了這部《菩提炬論》,也就是《菩提道燈論》這部論典。

     
  此復住於哦日三載,聶塘九歲,衛藏餘處五年之中,為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餘。聖教規模諸已沒者,從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也就是後來他在哦日這個地方住了三年,聶塘這個地方住了九年,在衛藏其他地方也前前後後住了五年的時間。

也就是接著尊者在這麼多時間當中,為了這些具有善根的信眾和弟子們開示經乘以及密乘當中很多的經典教授,讓佛教的傳承重新再興盛起來;對於之前還保存一點點好的傳承的,就讓它增加擴大;對於很多被邪師、邪見所污染的這些人,也就是没有正見的這些人,就用善妙的方法將他們心中的邪見淨除,總之就是讓如珍寶一樣的佛法,遠離一切的垢染和污穢。

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謂聖靜命及蓮華生,建聖教軌。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為蓮華戒大阿闍黎善破滅已,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於後宏聖教,則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智者及瑜伽師,由其倒執相續部義,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為此善士,善為破除。復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這一段主要講的是前弘聖教期(註西藏弘傳佛法分兩個主要的時期:前弘期和後弘期),一開始是由蓮花生大士和靜命大師他們所建立起來的,但後來佛法沒落了之後,有這個支那,也就是中國來的和尚,他對於空性的見地還没有達到究竟,並不知道重點是什麼,因為漢地的和尚到西藏去弘法這個因緣,但是他所弘揚的法卻没有真正抓到空性的見地,因此讓西藏原本很多不同的見地又更加的混淆。

所以後面提到為蓮華戒大阿闍黎善破滅已,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也就是後來又迎請大師到西藏去,才讓真正清淨正法的見地,重新興盛了起來,這樣的恩德是非常大的。後來迎請的是蓮花戒大師,在中國的和尚去了西藏弘法之後,為了要顯揚清淨見地的佛法,他寫了一部《中觀道次第論》。

     
  於後宏聖教,則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智者及瑜伽師,由其倒執相續部義,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為此善士,善為破除。復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到了後弘聖教期,又有一些自以為是大智者、大師的人,以及一些瑜伽師們,他們不了解密乘裡面真正的義理是什麼,而對清淨的行為,持戒的行為,做了很大的損害,傷害了佛教根本的梵行。阿底峽尊者也把這一類情況破除,將一切邪說執著完全清淨之後,將無倒的聖教(佛法)興盛,而無任何的敗壞,所以說他的深恩是普遍西藏一切眾生的。

尊者具備造論最圓滿的三大條件。

     
  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謂善所知五種明處及具教授,謂從正遍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此等隨一雖能造論,然三齊具極為圓滿,此大阿闍黎三皆備具。  
     

造論是為了要顯揚釋迦牟尼佛教法深密的意義,需要有三個條件來造論:首先第一個是謂善所知五種明處及具教授。也就是要了解五明(註:古印度的五種學術:即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第二個條件就是他所知道的法教口訣必須是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傳承下來的一個清淨的口訣,而不是由他自己思維所造作出來,或是不知道來歷,來處不明的口訣。第三個條件是要能夠親見到本尊,祂開許你造論,才能夠造論。

此等隨一雖能造論,然三齊具極為圓滿,此大阿闍黎三皆備具。

只要這三個條件具備其中一個就能夠造論了,在過去的習俗是這樣子。過去在印度的傳統當中,你要能夠著書立論,是要具備這三種條件的,而不是像現在,我們自己想要怎麼寫就怎麼寫。所以我們要怎麼樣才能造論呢?就是這三種條件具備其中的一個,就可以寫論了,而不是三個條件任何一個都没有圓滿就寫論,那就不是一個清淨的論典,不是正確的論典。

像過去法稱論師他是一個因明學的祖師,在他那個時代要寫一個論典是非常嚴格的,如比說你今天造了一個論典,寫完之後,你要集合五百位班智達,每位大班智達你要給他看你的論點,給他們看,每一個都要審核,看你寫的論典內的意義是不是符合清淨的正法,要經過五百個智者審核通過了之後,你才能將它流通出去,不然是不行的。所以當時要審核一個論點的標準就像是法稱論師他在《釋量論》當中寫的一個偈頌,當時就是以這個偈頌為審核標準。如果審核不通過,不是一個清淨論點的時候,就把它綁在狗尾巴上,就這樣子丟掉。

那個時候文殊菩薩也有親自示現授記,要依法稱論師論典當中提的那個標準來審核這些論點。所以當時法稱論師的弟子親自得到文殊菩薩的授記,知道法稱論師的論著能夠完全提供一個清淨的標準,所以要造論就必須要圓滿這三種因緣:第一個五明是通達的;第二個你的口訣傳承是緣自於佛陀,没有間斷的;第三個你能親見到本尊,其中任何一個能夠圓滿,你就能夠造論。這個造論的作者阿底峽尊者是這三個條件完全都圓滿的,所以是非常殊勝難得的。

就像之前在上課中提到的,當時宗喀巴大師在寫這部論典的時候,他有一個月的時間天天都見到阿底峽尊者,並且跟他共同討論之後寫下了這部論典,所以一個說法是說,這個論典也可以說是阿底峽尊者所著作的,所以是非常殊勝的。這部論典它當時的記載,後面會提到的,止觀禪修的部份有這麼一章,在止觀禪修那個章節之前都是宗喀巴大師在那一個月當中天天面見阿底峽尊者所寫下來的,止觀章節之後的呢?是文殊菩薩親自示現,這樣子寫下來的,因此它是一個很殊勝的論典。和現在寫書是照著自己想法寫下來的,這樣子比起來,這個論典是很不一樣的。

此大阿闍黎三皆備具,也就是說尊者這三個條件都具備圓滿。

尊者為本尊攝受的情形。如八十讚所說的:
其為本尊所攝受者。如讚云:「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謁顏得許故,或夢或現前,常聞最甚深,及廣大正法。」

勝歡喜金剛也就是喜金剛,喜金剛以及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註:觀世音菩薩),以及度母,尊者都得到這些本尊們的授記,親見到祂們,或者在夢中,或者現前,聽聞到這些甚深的教法,所以這個偈子它是在讚頌這件事情。

尊者具有的傳承。

     
  師傳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種傳承。後中分二,謂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復有二種傳承,謂見傳承及行傳承,其行傳承復有從慈尊傳及妙音傳。於密咒中,亦復具足傳承非一,謂五派傳承,復具宗派傳承,加持傳承,及其種種教授傳承等。親從聞學諸尊長者,如讚云:「恒親近尊重,謂寂靜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甚深,及廣大教授。」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餘尚多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是故此阿闍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  
     

師傳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種傳承。上師傳承中尊者具有共同的小乘以及大乘這二種傳承。

後中分二,謂度彼岸及秘密咒。所謂大乘的傳承又分為度彼岸,也就是波羅密多乘,指的是顯乘;以及密咒乘,也就是金剛乘這二種。而在波羅密多乘當中又分為見地的傳承以及廣大行的傳承,就是深觀見及廣大行。復有二種傳承,謂見傳承及行傳承,就是剛才提到的,一個是見地的傳承;一個是廣大行的傳承。

行的傳承有來自彌勒菩薩以及文殊菩薩,密咒的傳承也不是僅具備一個,而是具備五派的傳承,此外,還具備宗派傳承,加持傳承以及種種教授傳承。

尊者親近過的上師們有賢得巴、金洲大師、菩提賢、吉祥智,又特別具足從龍樹菩薩輾轉傳來最深及廣大的教授。
這邊指的是尊者曾經接受在密乘法教當中親近過的傳承上師們。

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餘尚多也就是尊者有非常多的上師,其中有十二位大成就的上師,然餘尚多」,還有很多其他的上師,記載裡是有一百五十七位上師。然餘尚多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是故此阿闍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這麼多其餘的上師也都是通曉五明的,關於五明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是故此阿闍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因為具足這麼多珍貴殊勝的傳承,所以阿底峽尊者是能夠善妙抉擇佛陀心中密意的。

尊者攝受弟子的功德。

     
  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溼彌羅、鄔僅、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  
     

尊者在整個印度、迦溼彌羅、鄔僅(蓮花生大士出生的地方)、尼泊爾、西藏
等地,有非常多的弟子,是無法算得清楚的。所以叫不可思數

     
  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師,號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獅、地藏。  
     

也就是說在這麼多弟子當中在印度這個地方有四個弟子的智慧是和尊者一樣的,也就是獲得一樣成就的這些大師們,他們是誰呢?也就是毗柁跋、法生慧、中獅、及地藏這四位大師。在巴基斯坦這個地方也有一個大弟子是非常善巧厲害的。

接著他在西藏有那些大弟子呢?

     
  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拏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扎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鵝、種三。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為度母親授記莂,種敦巴勝生是也。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在這裡面提到,在西藏就有這麼多很重要的大師是尊者的弟子,在這麼多弟子當中,能廣大尊者所有法業的大持承者是度母授記的仲敦巴勝生。

今天就講到這裡。


祈求達賴喇嘛尊者長壽文
於此雪嶺所繞國土中 一切利益安樂之生處
天津嘉措觀自在菩薩 願尊常住直至輪迴止

迴向文
願我所積諸善根 饒益正法及有情
尤願法王宗喀巴 聖教心要恒光顯

     
 

這個授課內容主要是在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造者殊勝的部份,佛弟子聽打整理,反覆聽授,並再次經過口譯的校對,如有任何不圓滿的地方或錯誤,在此先行深深懺悔。聽打內容將陸續推出….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一──歸敬誦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二──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三──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四-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五-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六-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的皈依境觀想圖

菩提道次第的資糧田觀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