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道次第廣論(三)
頂禮菩提道次第歷代傳承祖師
菩薩道次第廣論
授課上師:喇大仁波切
口譯:勝義老師
主要內容:造者殊勝 (阿底峽尊者的故事)
時間:
2008/8/8
(註:黃色色塊上的文字是原文。)
|
|
|
|
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如讚中云:「尊入聲聞乘門已,護戒如氂牛愛尾,具妙梵行勝苾芻,持律上座我敬禮。」謂其正受圓滿苾芻諸律儀已,如愛尾牛,若尾一縷掛著於樹,雖見獵士將離其命,寧捨其命護尾不斷。如是雖於一輕學處,尚寧捨命防護不犯,況其所受重大學處,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成就菩薩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捨諸眾生,具慧大悲我敬禮。」總具修習慈悲為本,菩提之心眾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如讚中云:「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制限。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成就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三摩地故。總讚為其瑜伽中尊,特讚如理護三昧耶,不越制限。
亦如讚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
如是於諸三種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制限。設少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成就定學分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成就慧學中,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 |
|
|
|
|
我們上次講到阿底峽尊者功德的殊勝方面。尊者的功德殊勝可分為「教」、「證」這兩種功德。屬於「教」的功德部份,我們上次已經講完了。
接下來要講「證」的功德。
首先我們必先要知道,佛所說的一切經教,都可以將它融攝在三藏,即是經、律、論這三藏當中,「證」的部份可以將它安立在戒、定、慧這三學。先說戒的部份,戒分三個部份來說:一.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二.成就菩薩律儀者。三.成就金剛乘律儀者。 關於戒律,它是一切功德之本,一切功德的依處,就好像一棵樹木的根本一樣。
丁一.尊者在戒學的功德方面:
一.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
請各位翻到第四頁「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這個部份。
|
|
|
|
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如讚中云:「尊入聲聞乘門已,護戒如氂牛愛尾,具妙梵行勝苾芻,持律上座我敬禮。」謂其正受圓滿苾芻諸律儀已,如愛尾牛,若尾一縷掛著於樹,雖見獵士將離其命,寧捨其命護尾不斷。如是雖於一輕學處,尚寧捨命防護不犯,況其所受重大學處,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
|
|
|
|
這段所指的意思是什麼?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一樣,尊者愛戒、護戒就像髦牛愛自己的尾巴一樣,雖然今天我們知道髦牛的身體和尾巴比起來,身體更為重要,但是髦牛卻認為牠的尾巴更重要,非常愛護自己的尾巴,就好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般。今天尊者持戒就像這樣,所謂四根本墮和其他細微的惡作,這細微的惡作看起來似乎没什麼,但尊者依然將這細微的過失,更勝過自己生命一般去愛護、嚴守戒律。
尊者在印度聖境(印度因為聖地很多的緣故,所以此時稱為聖境)依止了一百多位上師之後,遍學了一切的經續和顯密的教理,在通達這些教理之後,心中依然思惟,應當要如何才能夠迅速獲得無上的成就?這無上的成就指的是佛果,當他心中有這樣想法的時候,他的上師拉乎拉布達以神通力觀察得知了,因此就跟尊者說,想要迅速獲得成就,就必須要圓滿菩提心,應該依止觀世音自在為本尊,因為觀世音自在是代表一切大悲的本尊,是大悲的體性。
這時候尊者在菩提迦耶金剛座繞塔的時候,聽到一個造佛像的工人和他同伴的對話,這個對話的內容是說,若想要迅速成就,獲得圓滿佛果的話,應當要如何學習?另一位回答說:「應當要學習菩提心。」並且這時候尊者又在菩提迦耶金剛座塔的北方遇見兩位女生,這兩位女性都是菩薩的化現,這兩位菩薩開口說話了:「若想要迅速獲得成就的話,必定要修學菩提心。」這時尊者立刻停止繞塔,專心聽聞她們的對話。這些其實都是佛菩薩的化現,並且間接的向尊者說明應當如何使菩提心生起。在這個時候(過去的菩提迦耶有許多聖物)其中就有一尊佛像,那尊佛像現在已經被毀壞了,當尊者來到這佛像跟前的時候,佛像開口說話了,祂說:「喂哇達杜(這句是梵文,不知是什麼意思),欲求迅速成佛,修行慈心、悲心、菩提心吧!。」這時候又有一尊象牙佛像
,這尊釋迦牟尼佛佛像也開口說話,祂說:「學習菩提心可以迅速成就無上的佛果。」佛像還說了什麼呢?祂說:「善哉!善男子!」。
這時候阿底峽尊者的心中生起怎樣的想法呢?他想,想要迅速獲得菩提心的話,他必定是需要這個口訣,這種口訣教授,要到何處才能獲得呢?
於是尊者不斷打聽後,知道現在完全具有菩提心口訣的是金洲大師,於是他就跟隨著經商的船隊來到金洲,就是現在印尼這個地方。古代印度會來到現在的印尼和新加坡這些地方經商。因為尊者非常貧窮,所以他只好跟著一般商船來到印尼。他在路上整整經過十三個月的航程,四魔當中的歡喜魔知道尊者有去求菩提心的教授這個意願,所以他在大海的航途中做了種種障礙,吹起大風,使船偏離航道無法航行,並且化身為海怪,阻擋船的去路,又刮起怪風、下冰雹,想要打翻這艘船, 這個時候地藏阿闍黎或地藏班智達祈請尊者修法禳解,於是尊者立刻修紅色閻摩天,降服所有魔軍,因此躲過這些劫難,到達了目的地。
透過這些傳記,我們可以了解什麼?像阿底峽尊者這樣通達一切顯密的學者,他們依然歷經了千辛萬苦,在航道上歷經種種劫難及長久的時間,為了要求什麼?菩提心的修持方式!透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菩提心的法門是一切修行最關鍵的部份。
在這邊有對一些出家人做教誡,阿底峽尊者在外航行的13個月當中,他依然完整的行持他的律儀,保存他的出家相,但是現在有許多寺院的出家人,當他們要到遠方去做遠行的時候,只要出了寺院就脫下袈裟,這樣子是非常不對的。並且又另外開示,在這種時代當中,出家眾脫下袈裟示現俗家相,這樣做是令教法衰微的徵兆,當出家人要遠行的時候,因為擔心路途會遇到種種麻煩和障礙,或遇到強盜、小偷等等,所以會穿上在家人的衣服,但是我們應該看看過去的前者,像阿底峽尊者這樣一位大師,在這麼長久的旅途當中,他卻没有這麼做過,過去曾經有這樣的公案: 舍利弗尊者在路途上,為馬勝比丘莊嚴與安詳的威儀所震懾,更因為馬勝比丘對他說了:「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的偈頌,而引導尊者入了佛法聖人之流。因為師長威儀的緣故,使舍利佛生起信心,皈依佛陀,最終證悟了空性。
當阿底峽尊者來到金洲的時候,他首先遇到金洲大師的幾位弟子,並且跟隨這幾位弟子同住,經過十四天,獲得了休息。阿底峽尊者在這十四天當中並没有立刻去拜見金洲大師,而是跟他的徒眾相處,並且在這十四天當中不斷請示有關尊者的本身傳、尊者的修行,以及尊者所做的事業等等,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並不像現在的西藏,現在的時代中,當聽到有一位大師長,就立刻前去拜見、去學習,這樣子是不對的,而是要先透過觀察。
這當中有一位金洲大師的學生就立刻回到山上,跟金洲大師報告說,現在在印度有一位名揚於東南西北四方的“底邦迦納希律加那”(阿底峽尊者的梵文名稱)來這裡拜見你了,並且帶來125位他的隨從弟子們。這時候,金洲大師透過他的修行,知道這位名稱遍揚於印度的學者,將要來此修學「願」和「行」這兩種菩提心,於是他就告訴大眾,我們應當去做迎請。這時候金洲大師身著比丘律儀當中所應當具備的13種法衣,下山來做迎接。做迎請的比丘大眾有535位,沙彌有62位,極其莊嚴,分別排立在兩旁。尊者看見金洲大師的威儀,認為有如佛陀在世一般,周圍有眾比丘圍繞,因此心中產生極大的歡喜。
這時候阿底峽尊者,以及地藏阿闍黎為主的120位師徒,因為要去見金洲大師的緣故,所以將衣服重新染色,因為在過去,出家人的衣服是用手染的,時間久了會褪色,會變成白色,要再把它染回黃色,並且出家人所穿的鞋子是皮的,是靴子,這個靴子的前端會翹起來,因為是皮的緣故,時間久了也會褪色,所以要重新染色,這些過程都符合大眾部的威儀,金洲大師和阿底峽尊者都是大眾部的,以大眾部的威儀彼此互相接待,這是非常好的緣起。
在律儀當中有講,缽也是有規定的,出家人用的缽只能夠是鐵,或是石頭做的,不可以用銅、金等貴重材料,但是佛是例外。
阿底峽尊者師徒都秩序井然,並且圓滿一切威儀,去拜見金洲大師,雙方的威儀和戒律一切都很圓滿,使得善法天神們極度歡喜,因此降下法雨。台灣可能認為下雨不好,最好不要下雨,在過去剛好相反,認為下雨是好的,是吉祥的。
當阿底峽尊者和金洲大師兩位互相見面的時候,他們都非常歡喜,並且在這個時候也出現吉祥的徵兆,出現許多瑞相,令一切所見的人都產生恭敬心和信心。當阿底峽尊者去見金洲大師的時候,他手中拿了一個缽,缽裡裝滿了種種珍寶,黃金、琉璃、珍珠、硨磲等寶物,將它獻於金洲大師,此時金洲大師即以菩提心來接受寶物,這個時候即是一個非常好的緣起。
於是此時金洲大師就將阿底峽尊者請到寢宮-他的寮房,他的寮房是以金銀所打造。這時候為示緣起的緣故,阿底峽尊者首先向金洲大師請了《現觀莊嚴論》,並以十五座香的時間圓滿,過去一座香大概是四個小時,所以十五座就是可以教授完整部《現觀莊嚴論》的時間,之後阿底峽尊者以整整12年的時光待在金洲大師身邊,待在金洲大師身邊這一段時間,他完全獲得了有關菩提心的口訣,並且於一切經典當中的隱義完全通達無礙,所謂「隱義」指的是什麼呢?就好像現證莊嚴次第,《現觀莊嚴論》這本論,它是般若經中的隱義,這一切完全通達後,並且圓滿獲得由寂天菩薩和龍樹菩薩所傳下來有關於菩提心的口訣,其中之一即是七因果次第;另外一個是自他相換,這一切都已圓滿獲得。這時候金洲大師就對阿底峽尊者說:「除了我之外,你就是一切教法的主宰。」並且也為阿底峽尊者做授記:「將來你應當要到北方的雪域去宏揚教法。」
以上我們所講的是阿底峽尊者如何依止金洲大師,以及一切所謂菩提心的口訣是什麼,是那兩種,即是自他相換;及七因果次第。這樣的一個菩提心在何時獲得,何地獲得,多久的時間學習,以及用何種方式獲得。
二.成就菩薩律儀者。
|
|
|
|
成就菩薩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捨諸眾生,具慧大悲我敬禮。」總具修習慈悲為本,菩提之心眾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如讚中云:「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制限。 |
|
|
|
|
如讚中云:「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捨諸眾生,具慧大悲我敬禮。」總具修習慈悲為本,菩提之心眾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如讚中云:「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制限。
各位請看到第四頁最後一行,「特依金洲大師」尊者特別依止金州大師的緣故,「多時修習,慈氏及妙音尊」,慈氏是彌勒菩薩,妙音尊是文殊師利菩薩,這句的意思是說很長時間修習彌勒菩薩及文殊師利菩薩所傳下來的菩提心,「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菩提心的傳承有兩個,彌勒菩薩傳予無著菩薩,以及文殊師利菩薩傳予寂天菩薩的,就是這兩種菩提心,即是七因果次第和自他相換。「如讚中云:」讚指的是八十讚,「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能夠捨棄利益自己而利益他人,「謂心發起」即是發起菩提心,「愛他勝自菩提之心」愛他人勝過自己的菩提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制限。」以「願菩提心」引發「行菩提心」,不僅受持、學習,而且在受了菩薩戒以後真正去行持,行持菩薩的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尊者做得非常賢妙,而且真正地清淨,所以能夠不違犯受了菩薩戒的人所應該有的律儀;勝者就是佛,勝者子就是菩薩。以上是阿底峽尊者菩薩戒的功德部份。
簡介菩提心。
在此,我們要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菩提心,這個部份在後面也會提到,但現在先有個概念會比較好。
今天要講菩提心我們應當要知道,生起菩提心的所依是什麼?就是在什麼地方能生起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因,是什麼使菩提心生起;以及菩提心的自性,菩提心的本質這三種。菩提心之所依,處、因、以及自性這三種。
今天在講菩提心生起的所依的時候,首先我們第一個會提到什麼,提到何處不能生起菩提心,就是菩提心的非所依處部份,那這個地方是什麼?第一個是惡音洲,惡音洲指的是四大洲之一有個叫惡音洲的地方,惡音洲的眾生無法生起菩提心;再來一種就是所謂陰陽人,陰陽人無法生起菩提心;再來一種比較特別,他的性別是可以變換的,有時候會是男生,有時候又可以變成女生,在過去有,這種人他無法生起菩提心;再來就是邪見者,邪見者指的是不承認業果,不承認因果者;另外一種是造下無間罪的人,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人;以及無色界的天人;以及色界十八界當中的無想天人,無想天人是色界裡最高的,他們也無法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必須在三界當中才能生起,這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三界當中不能生起的,是我們剛剛所指的那些地方,這叫做非所依,就是不能生起菩提心的「處」,梵淨天也無法生起,這在等一下會提到。
那什麼地方可以生起菩提心呢?天,即天神;人;龍;以及地獄這四種。為什麼知道天、人、龍、地獄可以生起菩提心呢?這些依據都是出自佛所說的經,佛經裡面有些字句會提到「…..一千天人發起菩提心…..」,「…..二萬人發起菩提心….」,「…..二萬一千龍歡喜發起菩提心….」,至於地獄呢?在佛經有講,釋迦牟尼佛祂最初發起菩提心的地方是在地獄,不旦如此,在《廣大味海經》這部經裡有提到,「…..一切的藥叉,以及地衹,鬼神,尋香(乾達婆)生起菩提心….」,這是可以理解的,在西藏有這麼多守護神和護法,他們最初都是為害一方的鬼神,因為被降服,降服之後令他們聽聞佛法,而後生起菩提心,所以他們才成為護法的。
為什麼這些陰陽人,無間罪者,邪見者,還有剛才所提到的,可以變男又變女的人,為什麼他們没有辦法獲得菩提心,為什麼没有辦法生起菩提心呢?因為業障極重的緣故,因為業障重,所以心就不穩固,心不堅固的人無法生起菩提心,因為這種人太過善變,他的心不堅固,時常產生變化,就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很多人心不堅固,非常善變,常常會胡思亂想,這種人就是因為業障深重,所以在他身上很難生起菩提心。先不要提菩提心,受灌頂,受菩薩戒這個部份,這樣一個心性不穩定,業障深重的人,他有辦法獲得經中所講的別解脫戒嗎?別解脫戒指的就是在家戒還有出家戒,「別解脫戒」是個別解脫的意思,《中觀》裡面有講到,要獲得戒,要成為具戒的法器要有五種特點。
接下來講的是生起菩提心的因,生起菩提心的因有四種,這四種因第一個是什麼呢?
第一個是緣善法的信心,也就是圓善業的信心。
第二個是緣釋教的信心,就是圓佛法的信心。
第三個是緣佛子威儀,就是佛子行,圓滿菩薩威儀,圓滿菩薩行持的信心。
第四個是緣無上菩提的信心,就是願成就佛果的信心。
這是四種因。
特別解釋一下何謂佛子威儀?這所講的就是一個促成的條件,例如我有一個根本上師,我看到上師的威儀行止,對這個威儀產生嚮往和信心,我就發心說那天也能成就如同上師一樣的功德,就好像今天達賴喇嘛提倡和平,許多人因為達賴喇嘛威儀行止以及提倡和平的正見正行產生信心,同樣跟著一起追求和平,同樣成為佛教徒,同樣學習佛法,那都是對威儀產生信心的緣故。
這是四種因,除了這四種因之外,還必須具備四種緣,緣就是條件的意思,首先第一個是什麼?必須值遇佛的色身,例如佛像或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功德。
第二個是見菩提心的功德,即見到菩提心的利益。
第三種是見佛法衰微而心中無法忍受。
第四種是見有情受苦而心中無法忍受。
必須具備這四種條件。除此之外,還必須具備四力。
第一種是自相續的種性顯現,就是自己相續中菩提心的種性顯現。
第二種是往昔所造的善業力成熟。
第三種是見大乘發心所帶來的利益。
第四種是此生所積善根的成熟。
必須具備這四種力才能讓菩提心生起。
講了這麼多,這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它的「近取因」,何謂「近取因」,就是最重要的因,這「近取因」是什麼?就是大慈大悲的心!我們剛剛所講的這一切都是「俱生緣」,也就是它的輔助條件,最重要的「近取因」就是大慈大悲的心。
菩提心的性相,就是菩提心的標準,菩提心的本質,菩提心的本質是什麼?二種願心所伴而生起,何謂二種願呢?這二種願指的是利他的願;以及希求無上佛果這兩種願力所生起的心叫做菩提心。這兩種願心它是如何運作的呢?今天所求,所圓的是什麼呢?是無上的佛果!這種希求無上佛果的心以什麼為助伴?以什麼為幫助?利益眾生,為求眾生獲得一切安樂的心!這樣的心稱為兩種願心。
這兩種願心它必須具備什麼?彼此互相相應!這彼此互相相應指的是什麼?必須具備五種相應,就是所謂的五相應心,心跟心所互相的相應:
一.所依相應,
二.所緣的相應。
三.行相的相應。
四.時的相應。
五.事的相應。必須具備這五種相應。
今天要生起菩提心,它還必須入了大乘道種姓的門,什麼叫「大乘道種姓的門」?以大乘發心為主要的本覺心,這就是所謂大乘的發心,也是大乘發心的本質。那大乘發心的因是什麼?大乘發心的因就是悲心,所以悲心是菩提心的因?它的緣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四力、四緣,是為大乘菩提心的緣。因此要生起菩提心並不難,那這樣關於菩提心的意義有了解了嗎?
今天所謂菩提心就必須希求利它,以及必須希求無上的佛果,以這兩種希求心而生起菩提心,其他所講的那些都是促成菩提心的條件。
什麼叫做大乘道入門?大乘道入門它指的是,是否生起菩提心。若是生起菩提心就是入了大乘道的門,若是没有生起菩提心,就是未入大乘道的門。今天菩提心可以分成兩種,即是「願菩提心」以及「行菩提心」,若是以譬喻而言,可以安立21種譬喻,這個部份因為太多,所以就不提。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這兩者的差別在那裡?就是相續中有没有獲得菩薩戒的差別,若今天已生起菩提心的第二剎那並受持菩薩戒的話,那就是「行菩提心」;若是生起菩提心,但未獲得菩薩戒的話,這就是所謂的「願菩提心」。
今天要生起菩提心可以透過兩種方式而生起,第一種是自他相換;第二種是因果次第七口訣。生起菩提心的標準在什麼地方呢?今天生起的菩提心若是無造作的,無為的,自然而生起的,那這樣就是生起菩提心,若今天生起菩提心依然須要透過造作,那這個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生起菩提心。今天阿底峽尊者在金洲大師的處所,以12年的光陰受持菩薩戒,聽聞菩薩戒,修學菩薩戒的口訣和教授,透過聞、思、修之後生起了非一般的菩提心,並且透過自他相換的方式而生起,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萬行。
請各位看到第5頁。
三.成就金剛乘律儀者。
|
|
|
|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成就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三摩地故。總讚為其瑜伽中尊,特讚如理護三昧耶,不越制限。
亦如讚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
如是於諸三種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制限。設少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
|
|
|
|
接下來所要講的部份是尊者成就金剛乘戒(密乘戒)的部份,讚即八十讚,「自見天具金剛心」自己本身生起金剛心,「成就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即尊者成就觀起本尊之生起次第,觀想自己和本尊無二無別,「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三摩地故」這部份即指圓滿次第,「總讚為其瑜伽中尊,特讚如理護三昧耶,不越制限。亦如讚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如是於諸三種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制限。設少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內心當中念念不忘自己與本尊無二無別,以這個為根本。既然是佛,當然行為一定要跟佛相應,這種行為就叫做戒。這個非常難,尊者持受別解脫戒,以及菩薩戒,金剛乘的戒,這三種戒,他不僅僅只是持有而已,持有之後,於這個戒律没有任何違犯,就算遭到壽命的危難,依然清淨的持戒,假使有細小的過失,也各各懺悔,令其還淨。因此透過尊者本身的傳記,我們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如實的修行者,如果我們是一個了解要處的人,那就可以知道尊者他是一個聖者!因此我們可以產生歡喜心並追隨他的腳步,和他一樣去做同樣的行持。
以上是講律儀的部份,尊者在戒學的功德方面。
丁二.尊者在定學的功德方面:
|
|
|
|
成就定學分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
|
|
|
|
定也分共與不共兩部份,「奢摩他」指的是寂靜、禪定的意思。透過修學禪定,心能堪能(註:心很平靜,能定下來安住在所緣境),這是顯教大乘「共」的部份,接下來我們會提到如何獲得所謂「三摩地」,也就是禪定,有九種方式可以獲得。
「成就定學分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
「不共定學者」指的是「不共」的禪定,指的是密乘的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透過三年或六年中生起不共的禪修生起次第,並且修學「禁行」,也就是苦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這時候可以聽到很遙遠的聲音,也可以自在飛行於國土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今天不共的禪定-生起次第,它所指的是什麼呢?觀修生起次第的時候,首先要觀什麼呢?傳承的祖師,傳承祖師觀完之後,再修各個本尊,之後,再觀壇城,
壇城可以分為三種,外壇城、身壇城、秘密壇城,嚴格上來講,這樣一個觀修次第必須在一座間完成,也就是一柱香之間完成,這樣才稱之為堅固的禪定。
今天在《密集根本續》裡有提到,不共的禪定,生起次第可以分為兩種,粗分、細分這兩種差別,細分的禪定指的是什麼呢?在極小的種仔當中,例如芥子這樣大小的種子當中,可以生起一切的本尊壇城,這是細分的,如果能夠這樣生起的話,這種禪定即是獲得生起次第的成就,這在以後會提到。
丁三.尊者在慧學的功德方面:
第各位看到課本第5頁倒數第二行。
|
|
|
|
成就慧學中,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 |
|
|
|
|
「成就慧學中,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慧」學也分「共」和「不共」,這一段是說什麼呢?慧學指的是止觀雙運的部份,「毘缽舍那三摩地」即「止觀雙運」的意思,「共同」的「止觀雙運」是什麼呢?透過智慧做觀察,是為空性,是否有始、無始、有常、無常,這樣一個智慧的方式做觀察,是為「共同」的「止觀雙運」。
「不共」的「止觀雙運」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什麼叫做「圓滿次第」呢?「圓滿次第」和「生起次第」這兩者的差別在什麼地方?這兩者可以分為五種道中的差別。五種道分別是身隱道、口隱道、心隱道、幻化隱,以及雙運隱這五種道中的差別,為圓滿次第的「止觀雙運」,「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這五種道中「身隱」的部份是謂生起次第,「語隱」的部份有生起、圓滿次第這二者,那心隱,幻化隱,雙運隱這個部份都是圓滿次第,這個以後才會再繼續教導。我們現在並不是在教密法,我們現在是在教顯教的教法。
『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這一段的意義是,若是依據密續經典來看的話,阿底峽尊者他是位於密乘道次第中的加行道位行者。今天所說的顯密加行道位行者,這兩者果位是不一樣的,今天就講到這裡。
祈求達賴喇嘛尊者長壽文
於此雪嶺所繞國土中 一切利益安樂之生處
天津嘉措觀自在菩薩 願尊常住直至輪迴止
迴向文
願我所積諸善根 饒益正法及有情
尤願法王宗喀巴 聖教心要恒光顯
|
|
|
|
這個授課內容主要是在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造者殊勝的部份,佛弟子聽打整理,反覆聽授,並再次經過口譯的校對,如有任何不圓滿的地方或錯誤,在此先行深深懺悔。聽打內容將陸續推出…. |
|
|
|
|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一──歸敬誦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二──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三──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四-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五-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六-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的皈依境觀想圖
菩提道次第的資糧田觀想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