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道次第廣論(一)
頂禮菩提道次第歷代傳承祖師
菩薩道次第廣論
授課上師:喇大仁波切
口譯:勝義老師
主要內容:道前基礎 歸敬頌
時間: 2008/7/25
「無緣悲心頌」大概有九句頌,五句頌,和四句頌等…多種分別,今天將為各位口傳四句頌的密集瑪(即無緣悲心頌),請各位專心聽聞。並也將一同為各位口傳五句頌的密自瑪。
宗喀巴大師在他一生當中有三位非常舉足輕重的上師,第一位的名子是仁達瓦;第二位是大成就者虛空法幢;另外一位是青海的一個上師敦珠仁欽,宗喀巴大師十六歲之前是和這位上師住在一起的。
原本密自瑪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造了「無緣悲心頌」,將它獻於上師仁達瓦,原本是「無可思大悲藏眼觀視,無垢智主師利微妙音,無餘群隊魔滅唯密主,雪嶺聖賢頂嚴仁達瓦,宜奴羅追蓮足下祈禱。」這樣的頌偈,但上師仁達瓦看了以後覺得「無緣悲心頌」用在宗喀巴大師身上更加的名符其實,為了宗喀巴大師未來的教法能夠廣宏於十方,並利益一切眾生的殊勝緣起故,將「雪嶺聖賢頂嚴仁達瓦」改成「雪嶺聖賢頂嚴宗喀巴」,「宜奴羅追蓮足下祈禱」改成「善慧稱揚蓮足下祈禱」。
「無緣悲心頌」主要的內容是讚頌三姓怙主,這三姓怙主指的是觀世音自在,妙音文殊,以及大勢至金剛手。為什麼讚頌這三姓怙主呢?因為它代表一切諸佛如來的慈悲,智慧,以及大力。它所指的是宗喀巴大師具有如三姓怙主一般的功德,因而作祈請。如果能夠持頌「無緣悲心頌」,不但能夠降服一切障礙,而且能令悲心及智慧生起,並能夠帶來許多的利益。
三士道次第。
至尊文殊化身宗喀巴大師曾經說過:「一切佛語心要義,諸聖佛子讚揚道,有緣求脫者津梁,我當隨力而宣說」。
宗大師所說的是什麼呢?「一切佛語心要義」所指的是「三主要道」-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諸聖佛子讚揚道,有緣求脫者津梁」指的是如果想要出離輪迴的話,那麼應當依照三主要道所闡釋的三種次第,首先捨棄今生而希求來生人天果報,這是第一個下士道;捨棄輪迴而希求出離輪迴,這是中士道;希求無上佛果,發起無上菩提心,這是上士道。依靠這三種心要,稱為三士道次第,當然可以獲得解脫,這是一切佛所說經典當中的精華;也是一切尋求成就、尋求解脫的學者、行者們所希求。「我當隨力而宣說」意思是我會將此「三主要道」盡力來做宣說,來做宏揚。
學者或行者應當生起所謂「大乘發心」,即是為利一切有情願成佛,以此意樂正當的發心,來做聽聞。
四種引導。
我們今天來到這邊,一方面做口傳;一方面做引導。何謂引導呢?引導可分為四種:第一個是文字引導;第二個是直接引導;第三個是經驗引導;第四個是覺受引導。
這四種有什麼差別呢?
一.第一種「文字引導」:就是依文解字。
二.第二種「直接引導」:它指的是口訣的部份,例如在讀醫學院的時候,老師 會透過解剖告訴學生,這個病症是由什麼引起,有什麼症狀,這樣的口訣方式。
三.第三種「經驗引導」:即是上師將他修行上所經歷過的經驗做為指導。
四.第四種「覺受引導」:它指的是在修行過程當中產生的覺受,透過覺受可以引導弟子,例如在學「禪定」,在學「止」的時候,上師因為己經有所覺受了,他可以知道說到達這個階段,弟子應當不要停留在這個「止」當中,必須進入勝觀,透過這樣的方式做為引導,是所謂「覺受引導」。
必須以這四種方式來做引導,來做宣說。
菩提道次第八種教授。
一般所謂的菩提道次第有八種教授,八大教授,這八大教授是那八大呢?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福德大海所造的《道次第-純金》,這是第一個教授;第五世達賴喇嘛所造的文殊口訣《道次第-妙音口授》;以及班禪大師洛桑卻堅善慧法幢所造的《樂道》;以及至尊洛桑耶協善慧本智大師所造的《速道》這前四種;以及宗喀巴大師所造的《廣、中二種道次第》和較略的道歌,是為五、六、七的教授;最後一個教授是大怙主阿旺札巴語自在所造的《善說精髓》,以上是道次第八大教授。
這八大教授是菩提道次第當中最為人所知,最著名的。我們現在所要教授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為宗喀巴大師所造,在為各位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一方面也會參考《掌中解脫》,來為各位做教授,《掌中解脫》的作者是帕繃卡大師,文字記錄的部份是由赤江仁波切所圓滿。
正確的動機。
正確的意樂,正確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應當以菩提心為主。為什麼會提到發心的重要呢?因為過去在西藏,有許多人來聽聞佛法,學習佛法,他們的動機是安立在想要消除一切的違緣障礙,或者想要求財,求名,當時有很多西藏學者到蒙古宏揚佛法,是希望可以得到很多信財,如果以這樣的動機來聽聞學習教法的話,那是在造惡業,不是在造善業,因此正確的動機非常重要。
如果今天的動機是安立在想要獲得人天果報來聽聞,這是屬於下士道,這並不是說不好,但它畢竟不是最圓滿的,為什麼?因為就算獲得了人天果報,依然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說它是有利益的,但這種利益並不究竟。
至於以希求獲得解脫這個動機來做聽聞的話,它也並不是不好,但是獲得解脫,它只是成就聲聞和獨覺這兩種阿羅漢,成就聲聞和獨覺這兩種阿羅漢也不究竟,
它也無法圓滿所謂的自利和利他,為什麼呢?自利無法圓滿是因為它無法淨除所知障。什麼叫「所知障」?其中有所謂的「四不了知因」,這是那四種呢?時,“極細微”之時,以及“極細微”之處等等共有四種。所以,既然無法圓滿自利,更何況圓滿利他呢?!這種無法圓滿自利、利他的果位並不是最好的,在一切所有部當中也是如此提到。
因此我們在聽聞的時候應當以希求無上佛果位來做聽聞。
這個所謂「四不了知因」當中,還有一個是業-“極細微”的業。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有一位100歲的長老,他去請示舍利佛,是否有因緣可以出家?舍利佛回答他說:出家要具備兩種因緣,第一個,要能服侍大眾;第二個,有往昔以來的宿世善根。舍利佛對長者說:你既無法服侍大眾,也没有種下宿世的善根。於是長者聽了非常難過,打算返回住處。佛陀因神通力知道此事,所以在長者回家的路上與他相遇。佛陀問長者:請問長者,你要去那裡?長者說:我剛剛請示舍利佛是否可以出家,舍利佛說我既無法服侍大眾;也没有種下宿世的善根因緣,我覺得很難過,我要回家,我想去自殺。佛陀告訴他,你今天雖然無法服侍大眾,但其實你是有善根因緣的。
因為舍利佛的神通並不究竟,而佛陀的神通已經究竟的緣故,所以佛陀告訴長老:你是有善根的。善根有許多種,你所做的善根是屬於不作意的善根;非自己造作,是由他力推使所造下的善根。
佛陀就說了:在無數劫以前你曾經投生為一隻蒼蠅,當時你在一片掉落於水流的樹葉上,因為大水流動的緣故,無意間繞了佛塔一圈,於是你在無數劫以前種下這個善根,因此你是可以出家的。
舍利佛和佛陀的神通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佛陀因為神通究竟,所以祂可以知道無數劫以前微細的善根及善業,舍利佛雖然已經獲得羅漢的果位,但是卻依然有「所知障」,所以他無法了知這種“極微細”的業果,這也是一切所有部裡頭提到的「四不了知因」。
那關於公案這個故事呢!是一切所有部的宗義裡頭提到「四不了知因」的例子,
但是在中觀應成及自續這兩派並不是以此做為例子,它們有其他的說法。
我們今天也知道希求人天果報,但是希求人天果報依然是苦,因為是輪迴的緣故,今天想要脫離輪迴,希求解脫,它依然不圓滿,它無法圓滿自利與利他。因此,我們唯一能依靠的是什麼呢?生起菩提心,希求無上的佛果位,那是唯一能獲得圓滿的希求。
以上種種緣故,我們應當生起菩提心來做聽聞,以菩提心為動機,以菩提心為意樂。那我們今天所要聽聞的是什麼呢?我們今天所要聽聞的教法是大乘種姓菩薩道趨往佛果,這也是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所闡釋的“二大車之道軌”(即依二位菩薩傳承的法教儀軌),這也是至尊宗喀巴大師語的甘露,以及意之精華。
我們今天所要聽聞的是正法、勝法,何謂「法」?今天所謂的勝法指的究竟是什麼?所謂的「法」,殊勝的,它必定是為佛所說;並且佛所說之後,有大班智達,大學者們透過不斷的辯證;以及如實的修學之後,能夠獲得成就,這才是我們能夠依據的軌道,能夠依據的法。
它千萬不可以是有偏執的,有偏頗的,也不可以是為了錢財和利益而宣揚的。
所以我們今天所要聽聞的「法」,是佛陀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的一切總集,也是菩薩所行持的菩提道次第。
各位請翻開菩提道次廣論第卷一。
(註:黃色色塊上的文字是原文。)
|
|
|
|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漢譯」 敬禮尊重《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然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遍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何後釋。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今初.......... |
|
|
|
|
禮讚文殊師利菩薩。
首先初義禮讚,第一句「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這是梵語,意思是敬禮上師妙音尊,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禮讚是有原因的,第一個原因是為了表示法源清淨的緣故。因為佛陀的教法是從印度流傳而來的,這句「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是梵文,是為了讓學者了知法的來源,是來自於天竺。
為什麼要敬禮上師以及文殊師利尊呢?因為在當時西藏的國王曾經頒下法令,關於佛陀「戒、定、慧」三學當中,屬於智慧的部份,首先要禮讚文殊師利菩薩。
下一個是禮讚教主釋迦能仁的身、語、意。
|
|
|
|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
|
|
|
|
下一個偈頌是「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這是禮讚教主釋迦能仁的身、語、意。
為什麼要做禮讚呢?禮讚釋迦牟尼佛的身、語、意,在許多經典之中都有,作這個禮讚是為了要圓滿暫時,以及長遠的究竟利益,為了圓滿這兩種利益的緣故而做禮讚。
這兩種利益是什麼呢?首先,「暫時的利益」指的是在造論的當下消除一切的違緣;「究竟的利益」指的是將來的學者在學習菩提道次第的時候可以消除一切的違緣,並且獲得無上的佛果位。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禮讚的是佛的色身。何者為「圓滿」呢?這「圓滿」是指圓滿一切的功德,並且指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能有種種千百億萬化身。
第二是禮讚佛陀的聖語「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何謂「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就是說眾生有種種的不同,因為根器,本性,心中意樂不同的緣故。針對種種意樂的不同,佛陀可以說種種的教法,例如對小乘眾生說小乘的教法,對於大乘眾生說大乘的教法,圓滿各個所希求的願,因此「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第三個是禮讚佛陀的聖意「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讚揚佛陀的聖意可以無餘的了知一切。何謂「無餘的了知一切」呢?即是如實的了知一切的「如所有、盡所有智」。何謂「如所有」呢?「如所有」指的就是「空性」;「盡所有」指的就是「空性」以外的一切萬法。佛陀能夠如實了知這一切的緣故,因此於此聖意做禮讚,做頂禮。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這禮讚是指教主釋迦牟尼佛具有如此身、語、意的功德,以此功德的緣故做稽首禮,做禮拜,以身、語、意這三門恭敬來做禮敬。因此作禮敬是為了能圓滿究竟,以及暫時的一切利益。
再來我們提到為什麼要禮敬文殊師利呢?它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其實在造論典的時候,並不是隨心所欲想要造就可以造一個論典,它一定要獲得口訣;或是獲得預言,才可以造這個論典,宗喀巴大師在造《菩提道次第廣論》時曾經閉關,在閉關做祈請時親見道次第的諸位傳承祖師,尤其是親見阿底峽尊者,仲頓巴大師,格西波多瓦,以及格西夏拉瓦等菩提道次第的傳承祖師,這時阿底峽尊者的心間融入了波多瓦,也融入了仲頓巴,夏拉瓦等傳承祖師,阿底峽尊者將手放在宗喀巴大師的頭上,並且敦請宗喀巴大師造廣論。因為親見祖師並授記的緣故,所以宗喀巴大師才開始造《菩提道次第廣論》。
此時《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只有造到「禪定品」,在造了「禪定品」之後,又親見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敦請宗喀巴大師再繼續造「禪定品」以下,所以才會有毗婆奢那、勝觀的產生。
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會特別對文殊師利菩薩做禮讚、禮敬。
下一個禮讚也是禮讚文殊師利菩薩。
|
|
|
|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
|
|
|
|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這同樣是禮讚文殊師利菩薩。
何謂「無等師最勝子」?它是指文殊師利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最殊勝的心子,何謂「無等」?「無等」是無與倫比的意思,今天因為無法找到一個十全十美,完全符合釋迦牟尼佛的譬喻,所以用「無等」來形容。
再來,文殊師利菩薩是一切佛語的主宰及擁有者,所以「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禮讚文殊師利菩薩。
「荷佛一切事業擔」它所說的是文殊師利菩薩可以承擔佛陀的一切事業。何謂承擔佛陀的一切事業?各位一定有聽過所謂的「八大菩薩」,即是所謂的觀世音,大勢至,彌勒,以及文殊等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即是八大菩薩之一。今天佛陀會說法,都是因為這些大菩薩敦請的緣故,其實這些大菩薩都已經成佛了,但依然示現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為了利益眾生而請示教法。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很多經典當中都有所謂的觀世音自在請問品,或者是大勢至菩薩請問品,文殊師利請問品,這就是因為這些大菩薩示現為弟子,請求佛陀闡釋教法的緣故。所以「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它指的是文殊師利菩薩在無數劫、無數生化現在娑婆國土,利益眾生,所以是「現化遊戲無量土」。
文殊師利菩薩是總集一切諸佛的甚深智慧,宗喀巴大師他本身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像阿底峽尊者、龍樹菩薩、仲敦巴大師這一切傳承祖師,他們其實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所化現,文殊師利菩薩所再來…,我們所知道的只是這些極少數的大菩薩而已,其他的我們未曾了知的,究竟有多少呢?祂是無數無量的。今天就是在我們面前有一隻狗,我們也無法判定牠是不是菩薩乘願再來,所以在佛經中說,我們不可以隨便批評別人,因為我們無法了知別人究竟是什麼?它的意義在此。
在《入行論忍辱品》中有提到一點,不可以以嗔心辱罵眾生,今天如果辱罵眾生,將毀滅百世所累積的善根;如果辱罵的對像是菩薩,將毀滅千世所累積的善根;如果辱罵的是佛,就造下了無間地獄的業了,所以這是非常可怕的,我們平常就要非常小心在意。
下一個禮讚是禮讚龍猛,即是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
|
|
|
|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
|
|
|
|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徧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如極難量勝者教」它所指的是,今天佛所說的佛語,它的意義是非常廣大,難以承擔的。但是對於佛陀所開釋的勝教中深廣的密意能無餘闡釋的,只有世間二莊嚴,即是「瞻部二莊嚴」的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
他們的名稱廣大遍揚於三地,這三地指的是三界。
對於佛陀深廣的密意能夠無餘了知的世間二莊嚴──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足下做禮讚,做祈請。
接下來是禮讚阿底峽尊者。
|
|
|
|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然燈智 |
|
|
|
|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然燈智」,這個禮讚的意思是:今天佛陀所傳下來甚深,以及廣大的這二大車的秘密心要,廣大無錯誤的包含在阿底峽尊者的心間,阿底峽尊者持有甚深以及廣大的兩種教法,並且能夠將它宏揚於眾生,對於這樣的智者做祈請及禮敬。
這裡提到所謂甚深的教法即是指空性的教法,為龍樹菩薩所持有;廣行的廣大道,即是道次第,是無著菩薩所持有。
下一個禮讚是禮讚一切的善知識。
|
|
|
|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
|
|
|
|
這「善知識」是指師長的意思,一方面也是禮讚宗喀巴大師自身的51位上師──51位大善知識。
「徧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徧視無央佛語目」是善知識的一個別稱。
「賢種趣脫最勝階」,透過善巧方便的緣故,可以獲得解脫,這句的意思是說善知識是獲得解脫最殊勝的階梯。
「悲動方便善開顯」指的是善知識們因為大悲心的驅動,以種種善巧方便,做為開示,做為教導,使弟子們的心相續可以成熟。今日宗喀巴大師在學習時也是因為他的上師們不斷的以大悲心慈悲的開示,善巧的開示,所以成就了宗喀巴大師。今天我們也一樣,大家來到這個地方,也必須透過種種善巧安排時間,來這邊聽法,我們今天來到這邊並不是想要玩玩而已,而是想要教學互長,大家可以透過學習,獲得解脫。同樣的,「悲動方便善開顯」也是指善知識的功德,因此以身、語、意三門恭敬這些善知識。
接下來要講的是為什麼要造《菩提道次第廣論》?
|
|
|
|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
|
|
|
|
造《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目的和意義在那裡?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今勤瑜伽多寡聞」,它指的是現代的修行者大都缺乏聽聞,缺乏學習,就算是有學習,又不善於實修。
「廣聞不善於修要」指的是就算是有廣聞的,也有許多不善於修持。
「觀視佛語多片眼」對於佛所說的經典偏執於某一面,例如只是特別善於說,不善於寫,或只是善於寫,不善於實修,這是「觀視佛語多片眼」的意思。
並且缺乏什麼呢?「復乏理辯教義力」,是說又缺乏透過邏輯去辨正教理、佛語的能力,就像當今台灣社會一樣,少有人能夠圓滿的擁有所有功德,例如某個人他只懂得英文,可惜他只會說,不會寫,有這樣的種種過失。
接下是要令學者起歡喜心。
|
|
|
|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
|
|
|
|
因為以上我們所提到的種種過失。所以呢!「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徧勇喜」,所說的意思是,因為當今的修行者有許多這樣的偏頗,因而遠離一切智者歡喜的道路,所以我對於這些圓滿的教授加以闡述(即是龍樹菩薩以及無著菩薩所闡述的甚深,以及廣大的教授),並且想要利益這些人的緣故,所以以歡喜心來造廣論,「故我心意徧勇喜」。
接下來是做勸請,告訴修者當以何種方式來做聽聞。
|
|
|
|
諸有遍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
|
|
|
|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諸有偏執暗未覆」它所指的是有偏執的心,具有邪見。要遠離這些邪見,像業果顛倒,或像不深信業果這些過失,還有一種意思就是要學者們在聽聞的時候,遠離三種器的過失,這三種器的過失是指:第一種過失,覆蓋之器;第二種過失,器有缺壞,有破洞;第三種過失,器不清淨,有種種染污。應該遠離這三種過失,是「諸有偏執暗未覆」的意義。
「具辨善惡妙慧力」它指的是不應該以迷信的態度來做聽聞,應當有智慧,能夠分辨善惡好壞,有這樣一個「妙慧」的方式來做聽聞。
「欲令暇身不唐捐」並令八有暇,十圓滿的人身不空過,不浪費。
具備以上種種的條件來做聽聞,即「諸具善者專勵聽」。
那麼我們今天所要聽聞的教法是什麼呢?
|
|
|
|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
|
|
|
|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他所說的意思是什麼呢?今天我們所要聽聞的是三主要道,即是菩提道次第,這當中包含一切佛語的精華,尤其包含龍樹菩薩及無著菩薩兩大菩薩的「道軌」,即是所謂的「軌道」。
依此軌道可以獲得成就並至一切種智果位,即是無上的佛果,並且如實修行這三種道次第的話,能夠無誤的導引至佛的果位,這是我們今天所要來此聽聞的教法。
講法的標準。
|
|
|
|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何後釋。 |
|
|
|
|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
在那蘭陀寺當中,許多大師認為在講法的時候,應當具足三門清淨來做為講法的標準,首先第一個是「軌範語淨」:所謂「軌範語淨」指的是傳法當中,這些口訣必須要清淨。
第二個「學者相續淨」:它指的是講法、傳法的學者他們的心相續是要清淨的,要具有菩提的發心。
第三個「所說法清淨」:指的是所說的法必須是聲聞,獨覺,菩薩道所行持之法,例如「空性」。
「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 、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何後釋。」這個指的是之後阿闍黎甘瑪拉續拉他來到西藏之後,認為必須具備三種清淨而說法,首先第一個是「造者殊勝 」:也就是作者要殊勝;以及所傳的正法要殊勝;以及要如何講,如何做聽聞,這三種的規範要具備。那宗喀巴大師最注重的是什麼呢?!正法是否殊勝。
菩薩道引導的方式可以分成四種。
|
|
|
|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今初 |
|
|
|
|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菩薩道引導的方式可以分成四種 ,「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首先「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呢?今天作者是殊勝的,因為它的法源是清淨的,它的來源是從釋迦牟尼佛輾轉流傳到龍樹,無著這世間二莊嚴,之後再傳到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傳到了現在。今天不管是要講什麼法,聽聞什麼法,法的來源、源頭是否清淨,是否正確,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如果法源不清淨,一個找不到根源的法,這種法對於修者没有任何的幫助,為什麼?因為法源不清淨,無法獲得加持,也一定不是口訣。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這是第二種,這是指什麼意思呢?
今天所謂教授是指阿底峽尊者透過修持之後,暸知此法門正確無誤,可以在心相續中獲得成就,如此開示讓弟子知道此法殊勝的話,弟子也能於此心生歡喜,必能知道這是正確無誤的道理。
「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今天這個法具備以上這兩種殊勝;造者殊勝和法源殊勝,於是起歡喜心,今後要如何去聽聞,如何去講說這殊勝的正法,這是第三種。
接下來第四個部份「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對於這樣一個教授,如何使弟子聽聞,如何引導弟子,使弟子獲得圓滿的教授。
我們今天講到這邊,在科判的地方告一個段落。
祈求達賴喇嘛尊者長壽文
於此雪嶺所繞國土中 一切利益安樂之生處
天津嘉措觀自在菩薩 願尊常住直至輪迴止
迴向文
願我所積諸善根 饒益正法及有情
尤願法王宗喀巴 聖教心要恒光顯
|
|
|
|
這個授課內容主要是在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歸敬頌的部份,佛弟子聽打整理,反覆聽授,並再次經過口譯的校對,如有任何不圓滿的地方或錯誤,在此先行深深懺悔。聽打內容將陸續推出…. |
|
|
|
|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二──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三──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四-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五-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六-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七-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的皈依境觀想圖
菩提道次第的資糧田觀想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