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道次第廣論(六)
頂禮菩提道次第歷代傳承祖師
菩薩道次第廣論
授課上師:喇大仁波切
口譯:勝義老師
主要內容:教授殊勝)
時間:
2008/8/29
(註:黃色色塊上的文字是原文。)
|
|
|
|
設作是云: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
|
|
|
|
「設作是云: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
「劣乘法藏」 指的是小乘教法。這一段是他宗,也就是他人的見解-對方的見解,對方提出什麼樣的觀點呢?共和不共乘這個問題。在講大乘的時候,它共同的基礎是小乘,這時候大乘的教法就成為不共的,小乘在這時就成為共同的。但是趣入金剛乘的時候,大乘教法是共還是不共呢?趣入金剛乘的時候,大乘教法是共同的,但是他人的見解是,趣入金剛乘的時候,大乘教法是不共的,這是這個地方所提出來的疑難和見解。
為什麼他者說趣入金剛乘的時候大乘教法是不共呢?這邊有提到,「非為共同」,就是不共同的意思,「道不順故」,是不同道次第的緣故,這是他者所提出的觀點。對於自宗,自宗就是己方,己方對以上觀點做出了反駁,承接下一段。
為什麼自宗對於他宗所提出的觀點不認同呢?不認同的原因在下面:
「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
這段所說的意思是什麼?為什麼大乘在趣入金剛乘的時候是為共同的道呢?所謂共同道的原因我們必須要去了解,到彼岸就是指大乘道,它的體性、本質究竟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以菩提心為本,既然是以菩提心為主而趣入金剛乘的話,那這個大乘就成為共道了。
為什麼在金剛乘的時候大乘成為共道呢?成為共道的原因在密續的經典當中,《勝金剛頂》就有提到:「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在修學金剛乘的時候,就算是有壽命的危難,依然不可以捨棄菩提心,「覺心」就是菩提心。
也就是說:在進入金剛乘的時候,菩提心就像是你的生命一樣,今天没有生命是没辦法活的,同樣的,修學金剛乘的時候要是没有菩提心,是没有辦法進入所謂金剛乘的。今天所謂大乘和金剛乘這兩者究竟有什麼差別呢?這兩者的特點在什麼地方呢?要成辦無上的佛果必須要圓滿智慧以及福德兩種資糧,但是在大乘的共道上它並没有辦法同時去累積這兩種資糧,為什麼?它會先忽略掉智慧資糧;但在密乘、在金剛乘的時候它是可以同時進行累積這兩種資糧的,例如在觀修本尊的時候密乘必須念空性咒,化為空性,這時候就是要圓滿智慧資糧。智慧資糧必須以菩提心為本,所以它是在一個心上,一個念頭上,同時修智慧和福德。
在觀想本尊的時候就是在累積福德資糧;觀本尊是為空性,思維本尊性空的道理,就是在累積智慧資糧,這也是密乘的特點,在事部和行部的時候,它們的說法是這個樣子,但是到了第三個灌頂,即智慧灌的時候它所講的是極細的風心,極細的風心是為光明,這是第三灌的意義,這時候即是觀空性和累積福德資糧最快的捷徑。
在第三灌的時候它講的是極細的風心-光明的心,當可以觀修光明的心時,它累積資糧的速度非常迅速,而且非常廣大,這個部份因為關係到密續的緣故,我們在這邊就不多說,主要是讓各位了解密續的殊勝。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大乘的教法是不離菩提心的,同樣的,金剛乘也是如此,不離菩提心,因此菩提心在兩者的所緣上、以及本質上,是不會有任何差別的。
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六度彼岸行指的是大乘的六度萬行(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萬行的時候畢竟不應捨什麼,不應捨菩提心。同樣的,在金剛乘的時候菩提心是為性命,在大乘的時候也不應當捨離。大乘六度萬行,它必定是要有菩提心的,在密乘,也當然一樣,例如當我們在觀想或布施,或說法的時候,這一切都要以菩提心為本;尤其是在修忍辱,在密乘教法中,也必定存在的;禪定就更不用講了,觀修本尊就是一種禪定;思維空性的道理,就是智慧,就是般若;至於戒律呢?密乘的戒律更為嚴苛,所以這六度萬行在密乘當中也是存在,也是共通的。
「又餘咒教,宣說非一。」這段的意思是說,在其他密續經典當中,同樣的道理不只說了一次。各位請看到下一段:
|
|
|
|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
|
|
|
|
「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這指的是在趣入無上瑜伽的時候,也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這四部當中的無上瑜伽部時,必須要受持共和不共兩種戒律,這兩種戒律是什麼?共者即是大乘的菩薩戒,不共者即是密乘的誓言。菩薩律儀是什麼?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
「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這一段指的是什麼?今天在受持金剛乘的時候它必定要有共同的大乘發心,菩薩戒為基礎,之後才能夠受誓言而進入金剛乘。「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若是認為顯乘和密乘這兩者像水火一般相違的話,這是顯現自己智慧微薄,並且是一個極大的邪見。
|
|
|
|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
|
|
|
|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這一段所說的是,除非特許的例外,例如毗婆沙宗有十八部,十八部有各各的承許和見解上的不同。同樣的,大乘也是如此,大乘在見地上也有一些微細的差別,但是基本上,所謂的三乘五道的次第都是同樣的,例如要證悟大乘的資糧道,它必須先了解何謂小乘的資糧道,今天佛經裡面有講到,欲證悟上上道,必定了解下下道就是這個意思。
「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
|
|
|
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 |
|
|
|
|
這一段所說的是今天要學習高深的上法,必須要具備下乘道的功德。就像根一樣,若是没有根,是不可能開花結果的。
「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這所說的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祂們的共道是什麼?共道就是大乘道,除了大乘道之外,並没有其他成佛的共道了。
「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
以上所說的是什麼?今天大乘道是成佛的楝樑,是不應當捨棄的,在所謂金剛乘的續典當中這種道理有多次的宣說,所以大乘道是顯乘和密乘兩種共同的道,於共道之上再加上密咒不共的灌頂;以及三昧耶律儀-就是誓言;以及生起、圓滿兩種次第,能夠迅速的趣至佛果位,這是為什麼要受持密乘的緣故,因此若捨棄大乘共道的話,是極大的錯誤。
各位接下來請看到:
|
|
|
|
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
|
|
|
|
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這段所說的是什麼呢?若是不能夠了解大乘是成佛的共道,並且一知半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見」,就是似是而非,知其一不知其二這種決定,便毀謗其他教法。當在大乘的時候就去毀謗小乘的教法,並且捨棄小乘的教法;到無上瑜伽部的時候就會去毀謗下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若是這樣的話,會造下極大的惡業,會造下謗法業。謗法業是深厚的業障,在經典當中有說,毀謗正法的罪業,並不能透過懺悔來淨除,懺悔不能淨除毀謗正法的惡業。
在《俱舍論》當中也有提到,極重惡業還有一種就是離間僧團,即是造成兩個僧團或一個僧團之間互相對立,這樣也是極大惡業,不可懺悔的。再來就是離間教法,這個必須具備三種特點,只有誰曾經做到呢?提婆達多,他曾經做過這樣的惡業,就是從僧團當中分離出一派來毀謗正法,它必須具備佛在世,現在佛不在了,所以没有人能夠做這種惡業。
過去提婆達多他究竟做了什麼好事呢?過去佛陀制戒,佛陀制戒之後又他又在上面加了九條戒,說不可以喝牛奶,不可以吃肉,還有寺院可以蓋在鬧市。佛陀制戒阿蘭若(寺院)-清淨處,它應該距離市區大約五百倍弓箭的距離,或一千五百倍弓箭的距離,但提婆達多說蓋在市區就可以,像現在基督教一樣。就因為他多制了九條戒,造成了僧團內部極大的對立,這是極大的惡業。
要造下這樣的罪並不容易,它首先必須具備佛陀在世;第二個必須有舍利佛在世,舍利佛能夠使離間的僧團和合;第三個是時間上不能太久,也就是僧團對立的時間是不能夠持續的,必須具備這三種特點才能造下這樣一個重罪,現在佛陀不在了,舍利佛也不在了,並不具備造下這三種業的特點。
《俱舍論》的作者是世親菩薩,為什麼世親菩薩要造《俱舍論》呢?因為世親菩薩曾經造下謗法的重罪,過去世親菩薩原屬小乘的毗婆沙宗,是毗婆沙宗裡面一個很善巧、很厲害的人物,他那時候是不承認有所謂大乘教法的,他主張大乘非佛說,但是透過他哥哥無著菩薩,之後他了解原來大乘不但是佛說,而且是真實的佛法,也使得他之後成為唯識派的大師,所以他才會造《俱舍論》。《俱舍論》裡面出現許多「迴」和「遮」這兩字,世親菩薩說「迴」和「遮」這兩字是因為他已經不再認同毗婆沙宗裡面的一些道理,所以才會用「迴」和「遮」這兩字去破除,並且從這當中建立起唯識宗,所以這是當初為什麼世親菩薩要造《俱舍論》的原因。
仁波切說:過去有許多上師都開示過;若是有造過毀謗正法的惡業,可以透過念誦《俱舍論》的根本偈頌,或是閱讀《俱舍論》,可以淨除惡業。
佛經裡面所講的是,造下謗法重罪是不可懺、不可悔的,但是上師又開許說,若是閱讀或是唸頌《俱舍論》的話,是可懺悔、可淨除的!
「其中根據至下當說。」這一段的意思是說毀謗正法的深厚業障是極重罪,這個道理在後面會提到。
|
|
|
|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
|
|
|
|
這一段是說,對於以上道理了解之後應當如理依止一位善知識,並且依止善知識的真實語之後,能於所有道理獲得定解。這真實語和依止善知識是令一個「補特迦羅」成佛(註:梵語,眾生的意思)的重要資源。這一段道理在其他經中有提到,其他的論是怎麼說的呢?今天不論是修學小乘,或是大乘,修行者若能於師依止,並且相應,不但相應,並且於師教誨能不違逆,對於這種道理的重要性能夠去體會的話,即是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理獲得定解。以上是第一個「科判」(註:顯義的次第)的重點。
|
|
|
|
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 |
|
|
|
|
這一段所說的是什麼?今天能夠做到的人就應當努力去修,若是做不到也不應當捨棄,這樣子是不對的。
「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不只不應當捨棄,應當時常做發願,做迴向,祈願能夠如實去造作,如理去實修。
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透過不斷的淨罪集資,並且廣發正願,漸漸的不久之後,因為智慧的增長,彼等一切皆能如實的去造作修行。
|
|
|
|
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
|
|
|
|
這段所說的是,仲敦巴大師說過:「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
「 四方道」指的是三士道,再加上密乘,所以是四方道。「師長」指的是阿底峽尊者。今天能夠以四方道總攝一切顯密教法的那個人,就是我的師長─阿底峽尊者。
「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段對於師長的禮讚其實具備了非常多的意義在其中。不論修學小乘或大乘,我們都應當有個決定,決定要怎麼做,安住於正確的道路上。若是今天安住於正確的道路上,我們終究都必定能夠獲得無上的佛果位。
仁波切說他小時候看過印度人捕魚,他們會先用竹子編一個很大的籃子,籃子中間開一個洞,水流過的時候,魚因為没有地方去,只有拼命往洞裡鑽,這個洞口開口處就放了一個網子,所有的魚都逃脫不了;同樣的,如果修行能夠像這樣的話,在一條最正確的道路上,那我們終究會走向什麼地方呢?佛的果位!今天不管魚怎麼游,它最終就是透過這個洞才能出去,這個洞口就是漁網,當這個漁網一提上來的時候就是滿滿的魚。不管是小乘、大乘、金剛乘也好,若是我們好好修行,安住於正確的道路上,最終我們都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果位。
因此今天在實修密乘時,同樣也要去思維大乘的共道,不論是暇滿的難得,或是業果的無欺妄,或是壽命無常的道理等等…若能夠去如實思維的話,那最終還是能夠成就無上佛果的。但是今天不可以說修學無上密,就將這一切大乘教言捨棄,這是不對的。
|
|
|
|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 |
|
|
|
|
如果要成就無上的佛果,就必須要安住於正道上,若是今天能夠安住於正道,並且於道理無誤的修持,那必定能夠獲得無上的佛果。若是今天陳設一個好的坐墊,我們坐在上面一定覺得很舒服、很悅意,坐怎麼久都不會覺得疲憊。同樣的,若是安住於正確的道路上,那我們修學佛法必定能正確無誤的獲得成就。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的部分已經講授結束了。
師問: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的道理為何呢?請回答。
弟子:(沉默)
師答:若問說三乘道是否相違呢?要回答說,三乘道是相違的,但在一個「補特迦羅」修行的“道次第上”是不相違的,為什麼?因為今天密乘的修持要有大乘的基礎,而大乘的修行要有小乘的基礎,但是小乘和大乘這兩者是相違的,為什麼說相違呢?大乘有菩提心,小乘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和没有菩提心當然是相違的。所以三乘相違嗎?相違!修持上相違嗎?修行上不相違!相違指的是没有共同的意思,例如今天「常」和「無常」這兩者不可能共同存在,是互相違背的,這是相違的道理。
至於共、不共的道理就像我們剛才所提的一樣,以小乘而言,大乘是為不共的,以密乘而言,大乘變成共同的,這是共與不共的差別。這邊已經結束,接下來往下繼續講授。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
下一段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怎樣才能了知「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呢?聖言指的是佛所說的道理,今天要了解「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就必須去實修,去實修之後就能夠知道佛所說的是為教授,為教授的原故是什麼,它的道理要深入的了解,才能夠成為教授,就是了解什麼是「了義」和「不了義」(註:無須引導的說法。直接、完全顯示、述盡佛法道理之教,稱為了義;須要再引導的說法。因為眾生根器不同,為方便引導,施予法教有漸有頓,才能契機,稱為不了義)。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和「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因為知道「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緣故,所以才能了解一切聖教它是不相違的,今天並不能因為知道一切聖教不相違,那就知道一切聖言是為教授,這兩者先後上有差別,先了知後者才能知道前者。
「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
這一段所說的是,今天想要成就解脫,不論是小乘的解脫,或是大乘的解脫,或是現在、或是長久的利樂方便,必須依靠什麼呢?「勝者至言」,勝者指的是佛,勝者至言就是佛的真實語。為什麼呢?「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今天能為眾生闡述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能夠正確無誤闡述的,唯有佛陀,除了佛陀之外,没有第二人。
印度人說他們的天神自在天本來就是覺者,本來就離一切的煩惱,這一點如果仔細去做思維的話是很奇怪的,或許當今有許多宗教,不論回教或基督教,他們認為他們的教主本來就是覺悟的,就是離一切煩惱的。但是我們佛教釋迦牟尼佛並没有這麼說,佛陀說,祂最初也是具有煩惱的,透過修行,透過精進之後斷除煩惱,斷除煩惱之後示現成佛,示現證悟,並且將這個證悟給予所有眾生,令所有眾生都能獲得同樣的證悟,這是佛陀不同的地方。我們聽到佛陀這樣說,當然是感覺好一點,因為我們知道佛陀最初跟我們一樣,那我們也可以透過努力,成就和佛陀一樣的功德。
過去在西藏有位大成就者,這位大成就者叫做竹巴袞列,這個竹巴袞列有一次到拉薩去朝聖,他到了大昭寺的釋迦牟尼佛像面前,他不做頂禮,他說:「我為什麼要頂禮呢?你和我一樣,我們都是平等的,你最初有煩惱,我最初也有煩惱,這一點上我們是相同的。」可是過不久他想想又說:「可是你有一點比我好,因為你努力斷除一切煩惱,所以成就了佛果,你就是這一點比我好,所以我拜一拜就好,不拜三拜。」
這位大成就者他有一個故事很好玩,他有一個哥哥是出家人,而他是在家的瑜伽士,有一天他們兩人去一戶人家修法,修法後人家供養牦牛肉,因為他是在家人的緣故,給他哥哥那一塊比較大,肥肉也比較多,給他那一塊,肉比較小,也没什麼肥肉,都是瘦肉,他感覺不是很開心,就把給他的那塊肉拿起來,打了肉一下說:「那一塊肥肉在吃草,在喝水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吃,為什麼不喝呢?人家吃得肥肥的,你為什麼吃得這麼瘦呢?」打這個肉幹什麼?跟他哥哥開玩笑。
這位大成就者的傳記很好玩,可能没有翻譯成中文,不然是很好笑的,仁波切說;這位大成就者的故事其實很多,以前在上課的時候,上師都會邊教邊提這位大成就者的傳記,仁波切說有很多他都忘記了,不然可以講得更多。這位大成就者他最後是怎麼往生的呢?他跟人家說,他要去拉薩朝聖,然後到拉薩釋迦牟尼佛的佛像面前,就融入了釋迦牟尼佛的佛像當中了,他的一生是這樣的傳奇。過去在西藏,其實有許多像這樣的大成就者。
這個大成就者和宗喀巴大師是同時期的人物,他也見過第一世的達賴喇嘛,他去過札西倫布寺,並且在札西倫布寺做了很多不可思議的行為,他在札西倫布寺三更半夜大吼大叫,野狗也跟著一起叫,吵得大家都不能睡覺,可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的意思是說:你們這些人都在睡覺,没有好好修行,所以故意要把他們吵醒,後來被糾察師趕出去。因為他身上有很多蝨子,他也會把蝨子抓出來再彈出去,他有很多傳奇是很有趣的。
這位大成就者還有許多故事,其中一個就是,他又到了札西倫布寺,他說他要做功德主,供餐給大眾。他要供餐,可是他手上只拿著一把米而已,廚師覺得這個功德主怪怪的,拿一把米說要供養幾千個僧眾,就問他說:「那你要怎麼樣供養呢?」大成就者就說:「没關係,你把這米丟到鍋子裡去,不要打開鍋子,只有明天天亮的時候才能夠打開。」廚師晚上很擔心,心想明天早上就要供養了,但現在只有一把米,明天早上怎麼辦?所以他晚上睡不著,天還没亮他就跑去掀鍋子,居然看到米往上增加,越來越多,他很驚訝,要不是他把鍋子打開,米可能會滿溢出來。
隔天早上他要去供養了,在供養的時候西藏傳統會有一個僧人在前面做引導,他邊供養的時候邊放屁,所以坐在最前面上座的長老們都摀著鼻子,而坐在最後面,最靠近門的,就是輩份越小的小喇嘛,小喇嘛們覺得很好笑而歡喜的哈哈大笑,因為這個緣起,所以後來的人們進入札西倫布寺的時候,在這個門口會聞到一股異香,因為當時這些小喇嘛們非常歡喜的緣故,所以散發出這種異香,可是走到長老座位的地方會聞到一股不好聞的味道…。過去有這樣的故事,改天你們有機會,可以到西藏札西倫布寺走一走。
各位請看到第12頁。
「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
《相續本母》是《寶性論》,「勝者」是指佛,這一段所說的是,在《寶性論》當中有提到,這世間没有人比佛更善巧,因為佛以全知周遍的智慧能無顛倒的了知一切法,所以對於大仙佛陀自己所安立的種種了義與不了義相的佛經,不要以自己的分別心去臆測,而錯亂了義與不了義,若錯亂將會毀壞佛陀聖教的正軌,也會損壞正法,並造下捨棄正法的極大罪業。「契經」是指佛所說的佛經,「續部」是指密續,都是佛的聖言。
接下來各位請看到第三行。
|
|
|
|
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信解。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廣大佛語釋論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捨。
|
|
|
|
|
它所說的是什麼呢?今天佛所說的才是聖言,才是教授,但在這個末代
後世當中,眾生無法因為透過閱讀佛經來了解佛所說的意義,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大車」,大車指的是二聖六莊嚴,龍樹等等…大菩薩來造論,造論也是為了要解釋佛經的意義,今天所造的釋論它與佛經必定是要相應,不可以相違的,若當我們讀到這個論,反覆的練習之後發覺與佛所說的道理是相違的,並且與佛所闡釋的道是違背的,那就應當要捨棄。
|
|
|
|
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
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執為可應輕毀之處,是集誹謗正法業障。 |
|
|
|
|
今天我們在讀五部大論,如果有人說讀五部大論只是為了說法,只是為了講授而學習,並不是為了實修而學習,而真正修行的要旨不在此,還要另外尋找開示修行心要的教授,那說這話的人是造下極大毀謗正法的惡業。
「別別講修二法」就是認為今天有所謂講、修這兩種法(註:對於佛陀所講的正法有錯誤的知見,以為有兩類法,一類是講道理的;一類是修行用的。),「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認為五部大論當中並没有真正的內涵,只是開闢「廣大外解」,廣大的外解就是名相,於是輕慢忽視它,這樣就是毀謗正法的業障。我們要知道五部大論即是教授,五部大論是透過學習之後了知佛所說的經典,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教授可言。
接下來所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
|
|
|
是故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 |
|
|
|
|
這一段所說的是什麼?今天我們都知道所謂的經藏和論藏,就是我們中文翻譯的「甘珠爾」、「丹珠爾」,也就是大藏經經藏、論藏。其實經藏、論藏都是修行在用的,並不是拿來做法事用的,但是現在都把它拿來做法事了,這樣是不對的,或者有人認為五部大論學習完之後才要去修行,去找本尊法,修本尊,去深山隱居,這樣都是不了解學習五部大論就是修行的道理,這樣子是錯誤的,要知道五部大論的修學就是在修行。
在台灣也一樣,台灣總是喜歡來求給予一個本尊,給予一個灌頂,很喜歡灌頂,但要他們來聽經,來聽課,又没人要來,其實過去在西藏也是發生這樣的事情,學習五部大論學到後來要修行的時候,會去找修行的方法,會去找本尊法,會去深山裡面找道人修行,其實這都是錯誤的。
今天就算是獲得了灌頂,但没有教授是不行的,所謂的教授,宗喀巴大師怎麼說呢?除了五部大論之外,没有其他的教授了。因為我們不能了解經論裡頭殊勝的內涵,所以我們應該依止善知識,依止他的教導而獲得定解。
今天有很多人雖然聽聞,雖然思維,但是没有辦法去修行,這樣是無法獲得所謂的教授的,過去宗喀巴大師就已經說過,必須因為聽聞,因為思維,而去實踐;這樣才能獲得教授,今天再去找其他的教授,没有其他的教授可言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宗喀巴大師他要造《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原因。有很多人學習之後,懂了之後卻不曉得怎樣去修行,所以没有辦法獲得什麼是教授。這是之所以要造《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原因。
當初阿底峽尊者剛到西藏的時候,有人向阿底峽尊者請法,他說他不須要很高深的法,只要實修的法,因此講業果是最好的,所以阿底峽尊者才開示了《菩提到次第炬論》,這也是《道次第炬論》的由來。
聽聞和思維的教法就是拿來修行用的,今天所修行的什麼?所修行的即是所聽聞,所思維的教法。聞、思、修這三者是不能夠分離的。就像我們今天想要賽馬,總要在跑道上賽馬,不能說今天想要賽馬,卻跑到另外的地方而不在跑道賽馬,所以聞、思、修是一貫的,也是同樣重要的,若是將它分離的話,將是極大的錯謬,宗喀巴大師過去就這麼說過了。
會有這樣分離見解的人即是對於《菩提道次第廣論》没有理解的緣故,一個了解這種道理的人,就懂得如何將佛所說的聖言用在修行的道路上,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佛語的人。
獲得聖語即是教授的人會有怎樣的表徵呢?會有怎樣的跡象呢?過去曾有一個傳記,一個大成就者,他在做般若經八千頌的口傳時,口傳到最後,他說了一句話,他說什麼呢?原來所有實修的教法都在這裡面了,這即是他了解“佛所說的一切即是教授”的表徵。
法王達賴喇嘛曾經教誡三大寺所有師長說:在教授課程的時候一定要配合道次第來做五部大論的教學,今天雖然會向法王達賴喇嘛請法,請《菩提道次第廣論》,但《菩提道次第廣論》在三大寺的課程當中是没有列入學習的,為什麼,因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在五部大論當中了。
《現觀莊嚴論》的第一品是發心,在講發心的時候,就應當思維到《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發心的教授;第八品在講緣起,緣起它所講授的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中士道;那靜慮呢?靜慮指的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的三摩地-禪定。今天講緣起,緣起就要講到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必定會提到輪迴,輪迴就會提到出離,這就是中士道了。
第七世達賴喇嘛賢劫大海曾經說過一句話,什麼叫做末世呢?我們可以這麼思維,現在五濁惡世、末代的眾生,因為外在有種種顯現,所以容易對五光十色產生執著,心就像蜜蜂一樣。蜜蜂在採花蜜都是這邊沾一點,那邊沾一點,其實看到蜜蜂在採花蜜我們就可以思維到中士道,我們的心也是如此的不穩定,這邊沾一點,那邊沾一點,其實這就是輪迴,輪迴當中的苦就是這個樣子,樂也是這個樣子,時苦,時樂,都是非常不穩定的,這都是中士道的道理。
所謂獲得教授是什麼呢?於一切日常生活當中都能體會到佛法,這就是獲得教授了。我們知道我們的心是非常不穩定的,我們的心容易去貪著外在的五光十色,輪迴何嘗不是如此?它的苦、樂也是如此不穩定,外在的蜜蜂牠也是不穩定的,這邊沾一點,那邊取一點,這就是輪迴,如果能獲得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切事物見到佛法,即是獲得了真正的教授。
過去宗喀巴大師有一個高徒,有一次他問他的高徒說,什麼叫做「噶當(噶當為藏語,噶:佛語,當:教授)」?「噶當」是什麼意思?那位高徒怎麼回答呢?他回答說:若是於佛經當中的一字或一句,能夠體悟到道次第,體悟到佛法,這就是教授。宗大師聽到他這樣回答的時候,心中非常歡喜。宗大師很高興的對他說:你真的是獲得教授了。
今天我們就要向他們學習,我們要對佛經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獲得它的真實道理。我們常常在講「僧伽」,「僧伽」、「佛、法、僧」,到底什麼叫做「僧伽」呢?「僧伽」的意思就是說,於佛法的意思上互相教學,並且由教學而互長,這才是「僧伽」的意義,也是「僧伽」為什麼殊勝,而且是三寶的原因。今天在坐的諸位,在同一地方聽聞佛法,下課後也要互相討論,那「視一切聖言為教授」的道理就是如此了。
|
|
|
|
師問:何者是聖言為教授,它的道理是什麼?
弟子答:就是佛所說的道理,需要經由實修之後才會知道。
師答:它指的是於實修之後知道它的真實要點在什麼地方,安住於正確的修行處,正確的道上,就可以稱之為“教授”了。像第七世達賴喇嘛,他看到外在蜜蜂飛來飛去,他就知道他的內心也是如此不穩定,於是能夠思維到輪迴,這即是獲得教授。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這是在闡述輪迴,輪迴也是如此的不穩定。
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我們看電視也可以從當中獲得教授,從當中去思維佛法的道理。今天電視是剎那在變換著,它轉變的非常快,我們看到電視影像跑來跑去,真正去追究它卻不是真的,可是它確造成了、影響了我們的喜、怒、哀、樂,電視關掉了之後又什麼都没有了,畢竟是空的。我們在電視中看到阿扁,我們會說阿扁在那邊,可是他真的在那邊嗎?並不是啊,電視關掉之後阿扁就不存在,就死亡了嗎?並不是啊,所以從中,我們就可去思維什麼叫「緣起」,什麼叫「無常」,什麼叫「空性」。
是可以如此配合去做思維的,那大約道理就是如此。 |
|
|
|
|
祈求達賴喇嘛尊者長壽文
於此雪嶺所繞國土中 一切利益安樂之生處
天津嘉措觀自在菩薩 願尊常住直至輪迴止
迴向文
願我所積諸善根 饒益正法及有情
尤願法王宗喀巴 聖教心要恒光顯
|
|
|
|
這個授課內容主要是在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教授殊勝部份,佛弟子聽打整理,反覆聽授,並再次經過口譯的校對,如有任何不圓滿的地方或錯誤,在此先行深深懺悔。聽打內容將陸續推出…. |
|
|
|
|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一──歸敬誦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二──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三──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四-造者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五-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授課聽打六-教授殊勝
菩提道次第的皈依境觀想圖
菩提道次第的資糧田觀想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