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的開示-關於慈悲
中國佛教會主辦 達賴喇嘛慈悲和智慧之旅中的開示 2001/04
|
|
|
|
|
|
|
|
|
|
|
|
慈悲不但是所有人類進化的大道,也是人類存亡絕續的道路。
凡能生起利他之心的人,就必然是位真正值得吾人景仰尊崇的對象。因為內心生起無限利他之心,不只是個人世界喜悅和幸福的泉源,更能利益無數蒼生,凡是有緣能與此人相遇親澤之人,即使是十惡不赦之徒,都會在生命中受到極大震撼而改變一生。
人間彼此的相互慈悲可分兩種:一種含有煩惱,另一種不含煩惱。不含煩惱的慈悲,愈審察愈穩定、愈清楚,歷久彌堅。但含有煩惱的慈悲,過一兩天就沒了。
當我在陌生之地遇到陌生之人時,我的心裡沒有障礙、沒有隔閡。即使我們是初次會面,我也能像對老朋友那樣與你交談。在我心中,我們既都是人,你們就是我的兄弟姊妹;我們之間沒有實質上的差別。我能暢所欲言,如對老友。有此感覺,我們就能毫無困難的溝通,就能心心相印,不是只說幾句漂亮的話,而是真的心心相印。
愛與慈悲是人類基本的品質,從佛教徒的觀點看來,愛是一種希望幫助他人獲得快樂的態度,慈悲是一種願他人脫離痛苦的渴望。慈悲不是一種自私的心態,並不因為「他人是你的朋友,你才希望他們脫離痛苦」,真正的慈悲甚至擴充到包容敵人,因為慈悲來自看見其他生命的苦痛,其中包含你的敵人。當你看見敵人受苦,即使他們曾經傷害過你,你都能發出真正的慈悲心。
雖然講悲心的主要是菩薩乘--大乘--的經典,其實所有佛教的理念都是建立在悲心上。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兩句話來表明。第一句是:「你必須助人。」這包括了所有大乘法。第二句是:「若不能助人,亦應不害人。」這是全部的小乘法。這表達了一切道德的基礎,那就是不害人。大乘法和小乘法都是立基於愛心和悲心。佛教徒如能助人,即應助人,若不能助人,至少也要不害人。
真正的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給予人一點幫助。慈悲分成三種,第一種是不由自主的希望眾生脫離苦痛,你不能忍受他們受苦,希望解除他們的苦難。第二種慈悲不只是希望他們離苦得樂,更是一種真正的責任感,一種解除他們苦難的承諾,使他們脫離困境。當你覺悟眾生都處於不恆常的狀態,卻又執著有一個堅實的自我,因此,他們困惑又受苦,你更加深了這種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引發出為他人謀福利的責任感,鼓勵我們把責任擔負在自己的身上。當我們覺悟雖然眾生在本質上是互相依賴的,但他們仍然緊抓住自我存在的觀念,這種理解加強了第三種的慈悲心。慈悲中包含了這份了悟,是最高層次的慈悲。
敵人對我們很有益處,我們需要修練容忍、寬恕與耐性等控制忿怒的方法,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一個製造問題的人,給了我們學習容忍、寬恕與耐性的機會。
當一個被忿怒所掌握的人傷害了你,你與其感到忿怒,應該對這人產生一絲慈悲與憐憫,因為他正在受苦。當你如此的反觀,它將幫助你減輕忿怒的衝擊。當你如是訓練自己的心念,你將逐漸能夠擴展自己對眾生的慈悲心,其中並包括你的敵人。
慈悲或是利他的動機真是太美好了。有時,我有一種讚嘆的感覺:人類能夠培養出這種利他的心境,它真是獲得內心的力量、快樂、以及未來成功的一種寶貴資源。
假使我們的幸福或他人的幸福都是完全獨立,與別人毫不相干,我們或許可以不管他人,但情況不是這樣,我無時不與他人相關,而且還深深的依賴他們:當我是一個普通人,當我走上菩薩道,當我有一天得成正覺,思及於此,利益他人的重要性自然出現。
菩提心的尊貴殊勝及其功德
勸發菩提心願文
|